夹缝生存 破除层层藩篱
事实上,从2002年10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到2004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张银行汇票的诞生,期间也经历了2年的时间,可谓经历了层层波折。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清算中心的作用,那就是协助城商行拓展外地业务。而在成立初期,清算中心首先要完善的,却是城商行的汇票处理系统。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2月出台的相关规定,央行对商业银行汇票的市场准入已取消审批制度,因此,当时所有的城商行都有权签发商业汇票。然而,在清算中心的100多家城商行中,大多都没有自己的汇票,即便是央行曾经批复过的可以开办汇票业务的十几家城商行中,也没有一家真正开通过该业务。
原因很简单,“谁(哪个银行)帮你兑付?”有人自问自答地说,“这就需要清算中心来组织。”
当时,城商行系统还没有统一的汇票及兑付规则。“如果汇票不统一,100多家城商行就会有100多种汇票,验票的时候就会碰到很多问题,兑付手续将会相当复杂。”袁伯平表示。
汇票要“统一”,就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以建立系统。但是,由于不以赢利为目的,又要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清算中心开展这项工作还需要社会支持。据业内人士分析,所谓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清算中心的经营模式上。清算中心理事长王世豪就曾经表示,目前清算中心办理结算业务暂时不收取手续费,所以收入来源很有限。
一方面提供免费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自负盈亏。这就造成了清算中心经营上的两难。例如,清算中心在为会员行服务时,不能收取服务费;但通过其他银行代理汇票业务时,又需要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系统的完善与维护也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钱从哪里来?
成立初期,清算中心的惟一收入来源就是理事会设立的会员基金,所有的运营成本都必须从这笔基金中扣除。
尽管基金来源有限,但在清算中心的协调以及各会员单位、人民银行的帮助下,“城商行汇票系统”2003年底终于上线了。那时,清算中心还面临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开通汇票业务。在没有城商行的区域,清算中心还要与其他银行建立代理关系,以帮助自己的会员银行实现更高的业务覆盖率。
艰难探索2年后,全国优异张城商行银行汇票终于诞生。如今,清算中心还珍藏着当年所有的票据资料和样本。第一笔业务在上海银行总行营业部办理,由上海汇到北京,是上海上实集团汇给北京化玻兴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692万48元2角。
为什么汇款金额会有零头呢?原来这个数字颇有讲究。“这笔汇款金额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是6920048.20元,这个数字对资金清算中心来说有特别的意义。69,代表清算中心首批开通69家会员单位的银行汇票清算业务;2004820,则表示这张汇票诞生在2004年的8月20日。”袁伯平向记者介绍说。
与时俱进 业务蒸蒸日上
随着汇票的开通,城商行终于可以跨银行、跨区域实现汇款、取款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解放了“手脚”,拓宽了业务层面,当然客户也越来越多。正是在2004年以后,城商行有了更快的发展。
好景不长。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化、信息化铺天盖地的袭来,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又迎来了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原来我们只有一种业务,就是汇票,但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有形的、组合的结算工具用得越来越少,也就是票据式的业务量少了,清算量自然也少了,我们的效益越来越低。随着票据逐步被电子化、信息化的网银所取代,我们不要说发展了,就连生存都有问题,弄不好我们的业务就会萎缩掉。”想起遭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袁伯平一直心有余悸。
袁伯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银行的清算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完成,而不用经过几天的票据周转,就不用再通过我们进行清算。比如说你在北京开户,无论你转账还是汇款,都可以通过网银操作,而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这样一来票据就没有了,这就是无形的结算方式,而这种无形的资金清算方式在前几年我们是不能做到的。”
痛则思变。袁伯平说,互联网在为清算中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在广大会员行的迫切要求下,清算中心急需开发出新的业务平台。
在这种背景下,清算中心也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自己的业务范畴,不仅要满足客户对网银的需求,更要超越网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业务。2008年初,清算中心制定了“初步建成自主清算平台,力争推出1~2个业务新品种”的工作目标。
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央行、清算中心理事会,以及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今年初,在千呼百唤中,清算中心的新支付清算系统上线了。据袁伯平介绍,新系统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完善了清算中心的“网络银行”业务,另一个是实现了城商行之间的异地通存通兑。
如今,在新系统的支持下,清算中心可以向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网站托管服务。袁伯平表示,“很多中小银行都是没有网银的,因为建设一个网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没有五六百万元是建不下来的。但他们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托管服务来建设自己的网银,我们负责前期的设备、硬件、相关软件的投入,降低了中小银行的投资。我们只负责帮他们进行运维,客户每年交相应的托管费给我们,对最终客户而言,他们看到的还是这个银行的网络银行,而不是我们。”
据了解,目前清算中心已经为20多家银行提供了网站托管服务。除了网络银行托管服务,清算中心还实现了异地的通存通兑。按袁主任的话说,这种业务还大大方便了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能更方便、更安全地将工资汇给地处偏远的老家。
除此之外,清算中心目前也开发了“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业务,但这方面的业务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
未来,清算中心还考虑将网络支付业务推广到更广的用户中去,而不是只局限于银行的客户。袁伯平说,“那些需要清算功能的电子商务公司、政府单位以及企业等,我们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最终我们会把这些客户吸引到我们的会员行来开户,事实上最终还是为银行服务的,毕竟清算中心是不能开户的,因为我们不是银行。”
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规划建设的支付清算系统,就是要建设一个“在城商行与城商行、城商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城商行与第三方支付清算组织之间,实现支付指令的传送和资金清算的综合性电子支付平台。”这个电子支付平台将以资金清算中心为核心,以电子支付清算业务为重点,以各城商行行内柜面系统、资金清算中心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组织网站等各种交易渠道为手段。
未来,“立足城商行,面向市场,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支付清算组织”,将是清算中心的长远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