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2010医卫信息化风向标社区卫生快速发展

新系统新产品研发分析

    1.医院信息系统

    我国整体集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的,其整体概念、整体架构和所用技术手段,基本上都是基于那个时代设计的,现已过去十年,而市场上营销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还是原有的那一套。时至今日,医院内部不断提出扩充新功能的需求,外部又提出很多信息共享的需求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原有系统的基础架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一定继承的基础上设计新系统。这一新系统至少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给出一个便于集成的架构。这个架构能够支持内部和外部的不断增长的功能扩充,扩充以后仍然保持业务流程合理、易于使用且易于管理。这一要求实质上是必须给出一个好的集成方案。怎样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这是困扰了医院信息系统主管们多年的大问题。几家跨国公司曾经拿出过几种集成方案,但都没有做出能被人接受的示范;有人提出过“集成总线”方案,也没做出能被人接受的示范;不少家使用了“一例一集成”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集成的系统越多,系统管理就越复杂,越来越不好使用,系统的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越发不便,业务流程的不合理性也就越发显现出来。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集成方法,是新系统设计要研究的重点之一。

    (2)给出最为合理的业务流程。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从数字化初期起步,陆续扩充了很多新的功能之后,业务流程优化已经有了很大空间,需要再做优化和重整。这里还孕育着这样一个要求,即:功能模块陆续扩充之后,业务流程仍然保持着它的合理性,原系统设计好的用户管理、用户授权、互通机制等仍然保持不变。

    (3)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块。电子病历系统必须能够遵从操作规程自然采集各种病历资料,形成医疗文件,按照规范的目录结构自动归档,且必须便于长久保存并能方便各方面使用。电子病历在我国边研发边应用已经搞了将近十年,但多数医院都是从初级的概念搞起,比如,认为用计算机写病历就是电子病历了,基于这种初级的认识,使得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而又方便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因此,除了给出完整的概念之外,还需要给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整体结构、存储模式、安防措施、使用方法,对数据采集、数据归档、数据存储以及结合可以实用的标准规范给出合理的处理流程,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实用的电子病历系统。

    (4)支持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运用。逐渐积累起来的数据已经被看做是医院的宝贵资源,有关方面要求将这些数据用于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优化治疗、绩效考核,乃至发展预测;远程医疗以及主管机关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则是外部提出的运用这些数据的要求。怎样满足这些要求,是新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关于这一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有关部门将采取事业单位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着手组织。业界对这一举动,对这一新版本的研发和试用,都在给予关注,寄予厚望。

    2.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6年2月24日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城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和保健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保障的最基层单位,从担负任务来看,它包含了早期的地段医院或一级医院的功能,又扩展了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管理内容,诸如:疾病监测、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内容,因此常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是“六位一体”的系统,为这种服务中心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统称为“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负着医疗和保健任务,所以,系统中部分功能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某些功能基本一样,如:门急诊挂号登记、诊间业务管理、药品管理、计价和收费管理、检查和检验信息管理等,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相应模块基本相同,只是这里的诊间业务管理需按照全科医生的业务设置。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有病床,所以也有类似医院信息系统中住院管理的内容。对这一类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1)方便百姓就医,使“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成为现实,缓解“看病难”,贯彻首诊制,强化全科医生的责任,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回归医疗的公益性,通过各种手段缓解“看病贵”;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居民基本健康信息管理,特别是大量存在的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 (4)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起本社区范围内的全部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起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群体的健康服务和管理,体现公共卫生由政府主导的原则。

    这类系统的设计始于三年前,现已有多家系统投入运行。应该说,目前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优化和扩充。这类系统设计的功夫主要体现在: (1)深入理解国家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意图,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做全面的规划,确定哪些是核心的、基本不变的内容,哪些是外围的、逐步扩充的内容,从而给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架构; (2)给出便于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手段,如:居民健康档案需要对外提供共享,还要从外部获得信息以保持健康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很多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协同进行; (3)系统功能要能够往更基层的社区卫生站以及家庭病床延伸; (4)深入体会两类用户——全科医生和社区管理者的需求,为他们设计好方便实用的工作站。

    这类系统的设计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很多它自己的个性,其内容之广、涉及面之宽不亚于医院信息系统。

    3.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一个联结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和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在这个联结的范围内能够互联互通、信息能够共享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这里所指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省乃至全国。这一系统的核心是医疗文档共享。随着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医改政策贯彻执行,对“数据共享”提出了强烈要求。

    完全可以设想,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就没办法有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为百姓提供就医方便也将是一句空话;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很难使过度集中的优势医疗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让医生充分掌握就诊者的包括历史的、全面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实施治疗和保健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央颁布的《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意见》这份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主管机关的监管和监督的功能,把监管和监督视为政策贯彻执行的关键一环。就在这一文件中,“监管”一词出现过13次,“监督”一词出现过28次,足足可见有效实施监管和监督的重要。在实施监督和管理时,管理机关必然期望随时知道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诸如伤病员的收容数量以及各类人员占比情况、各种疾病的发生情况、人均医疗费用以及各项费用占比情况、医疗机构的综合绩效情况等等,以便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果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对真实情况的实时掌控将难以做到,医疗经费的补偿难以做到准确。因此,医改“意见”中专门提出一项重要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四梁八柱”中的一柱。种种要求,决定了这类信息系统是必然要建立的。

    但也应该看到,这类系统的建立,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还都是新事物,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这类系统的建立,必须积极而又稳妥。针对稳妥这一面,需要强调:第一,因为它涉及面宽、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多种类型用户群体,系统上的服务功能必将随着应用的发展而逐步扩展,而且系统并不属于哪一事业单位,因而,下大力气做好全面规划异常重要;第二,对它的系统结构模式、数据存储模式、文档共享模式、数据检索模式、系统运维管理模式等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对这两点,如不给予充分重视,很可能会造成短命系统或产生新的“烟囱系统”,导致不必要的“折腾”。

    4.临床信息系统

    辅助临床信息系统(CIS)是本行业的热门之一。它有很多种专业系统,这里专门提一下“临床路径”系统的研究。医改政策要求规范临床操作,卫生部已于去年年底公布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在全国50家较大规模医院试点建立112种疾病(病种)的临床治疗规范。“临床路径”可以独立地操作使用,可以独立地单机运行,但要真正实用,是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的,而且还将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紧密联结。医改政策的这一要求,必将促进“临床路径”系统的研发和试用,估计这类系统的研发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