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笔者阅读了经济观察报记者李晶的文章“教育软件业哀鸿遍野 生存艰难” ,其对教育软件业的现状的分析虽说有点悚人听闻,但也说得不无道理。我认为,该文对教育软件业现状的悲观描述,给人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让人看不到希望。为什么就不抬头向远处看看,敢问路在何方?鲁迅曾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仔细考察教育软件业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及内部和外部环境,认真研究教育软件业的本质特征,那么成功之路就会在脚下自然延伸。
一、发展的现状令人揪心,生存危机已经来临
当今教育软件行业走入低谷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偶尔逛了一次号称阿里巴巴上的教育软件市场,吃惊地发现:提供教育软件的商家挤满了市场,教育软件产品琳琅满目,供应信息有2156条,而求购信息只有2条。如此冷清的市场,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业界中人眼在流泪,心在流血。曾经的软件大王科利华早已销声匿迹,神码动力、英业达、蒲公英这些名噪一时的教育软件公司也陷入低迷,教育软件的旗舰洪恩也举步维艰,中国精品一家在海外上市的纯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江西行知也整日闷不发声。教育软件被誉为中国软件业最后也是最大一块阵地。可战斗在这危机四伏的阵地上的CEO们,却依然很难找出打败他们的真正敌人是谁?也找不出对付这些敌人的办法。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要么守住这块阵地,要么杀出一条血路,无论怎样?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导致教育软件行业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少有新意、缺乏精品;更新滞后、时效性差;监管乏力、盗版猖獗等是造成软件业危机的罪魁祸首。
1.少有新意,缺乏精品
教育软件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产品大致为四大类: 课程教育、辅助教育、计算机教育和英语学习。与其它软件相比,教育软件对编程技术的要求不高,它的开发重点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上。综观这四大类产品,在定位、工序制作、模块构思、背景设计、趣味互动性等方面均不尽如人意,少有精品。推向市场的只有数得着的几个品牌:洪恩的《随心所欲说英语》、蒲公英的《轻松松松背单词》、翰林汇《翰林汇多媒体课堂》、金山的《金山快译》、《金山词霸》等,而面向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资源的软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除了江西行知的《校园先锋》称得上好用、实用外,几乎没有一款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品牌软件。这就陷入了“有品牌的没市场,有市场的没品牌”的怪圈。
同时,“寓教于乐”对于中国教育软件,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仍然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教育软件厂商的开发理念始终是“紧贴教材”,这在课程教育和辅助教育软件方面尤其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全社会的普遍升学心理、高考这种指挥棒让素质教育不敌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有时教育软件只需在形式上做一点儿改动,比如设计一个故事情节象王子救公主之类,敌人与主角对决以问答形式出现,将选择题应用其中,每答对一组题就离胜利进一步。这样至少不那么枯燥,只可惜我们的教育软件厂商固执得连这点儿改动都不想做。
中国教育软件联盟副理事长王鸿冀在谈到教育软件企业发展时说: “教育软件精品的作用,远大于一般产品的作用,只有精品才能形成品牌,给企业带来效益。”可见品牌的重要意义。
2.更新滞后、时效性差
一个游戏软件,发行半年就是老产品,一年后还有人玩,就算精品了。教育软件就不同了,有产品推出两年了还放在自家网站的首页,号称新品推荐。目前只有金洪恩在不断推出新品,但据部分分销商和用户反映,用了才知大多不过是新瓶装老酒,旧产品翻新而已。
中央反复强调的对学生的减负反而越减越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盼子成龙之心太切,以至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大行其道,把本来已经相当紧张的正常教学时间挤得无法翻身。学生一旦发现其中的教育软件内容滞后,不是自己特别需要时,只有傻瓜才会花时间光顾这些过时或缺乏针对性的软件。
国内著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希赛网首席架构师张友生博士认为,教育软件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家长,然而,教育软件却忽视了用户的及时需求,用户遇到问题时往往无人答疑,这就是教育软件的软肋之所在。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普遍反映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育软件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软件内容的广而不专、泛而不深也是其自身一直没有克服的缺点。
3.监管乏力、盗版猖獗
盗版是导致教育软件产业危机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早些年犹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情况有所好转。但有的也是管不了的。比如,某甲买了《随心所欲说英语》,他把此软件借给他所有的朋友使用,算不算盗版?据2003年的相关数据统计:软件产品的盗版率通常在95%以上,加上攒机市场的传播和亲友传阅,卖出1万件产品可以看作至少有10万个用户。
教育软件由于更新周期长,被盗版的机会更多。比如英语学习软件,厂商蒲公英曾经对北京一所中学高二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做过随机调查,结果表明: 全班60人,100%听说过该公司的产品《轻轻松松背单词》,45人使用过,但只有区区5人购买了该产品。并且还不能说明这5人买的是不是正版碟。多么惊人的数据,既反应了北京电脑软件的普及率,又映射出教育软件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