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发展物联网 “争上游”还是“做下游”

 现阶段基本靠政府推动和投入

  不论在哪个国家,物联网目前都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商业化应用及赢利模式,大规模商用还显得遥远。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介绍,目前它的应用基本要靠政府推动和投入。

  他举了个例子。物联网技术目前最实际的应用之一,是追踪产品从生产到包装、运输、上货架,最终到达顾客手中的全过程。比如运输途中因为温度变化导致了产品变质,甚至司机踩了一下急刹车造成包装破损,这些意外细节都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了解到,而这只需在产品外包装上加一个小小的“智能标签”。不过这个能够满足低功耗、无线通信、高灵敏度等特性要求的“智能标签”,现在的价格是35元。因此“智能标签”技术虽然几年前就已在欧洲问世,但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分销商都不接受——成本太高。结果研发出这一技术的企业由于找不到市场而倒闭。

  几年后,保险公司发现这一技术可以帮忙弄清相关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智能标签”开始使用;随后食品商发现,使用这一技术可以直接减少食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损耗,有助于赢利,正在考虑之时,恰逢政府立法,要求追踪食品源头和供应链,确保食品安全,“智能标签”终于得以推广应用。

  据介绍,目前物联网技术主要由政府采购,用于交通管理、老年护理、健康医疗、市政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推动和投入促进着物联网的发展。郑立荣教授认为,中国的一大优势正在于政府的推动力量,因此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正如专家们所说,政府先要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现实可行的战略。

  必须主攻“上游”善用市场优势

  令专家们着急的是,眼下国内的物联网发展,由于体制原因存在资源难以共享、力量难以整合等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以及智能通信等核心技术上,话语权有限。国务院发展中心技术产业部的王忠宏多次呼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而不是加快推广应用。

  郑立荣教授也认为,目前不适合在“下游”进行大量政府投资。中国近些年对于新技术的接受速度非常快,因此中国的市场扩容也往往最快。如果在物联网的“下游”,也就是对物联网技术的“用户”大规模投资,肯定将迅速出现一个由政府催生的巨大市场,而结果又会是不少企业出于短期利益,争着抢着大量进口国外现成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阻碍国内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进程和物联网产业的全面发展。

  专家们认为,既然中国的优势是巨大的应用市场,而这个市场倚重政府力量,那么,如果规划、运作合理,我们就能把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初始阶段,政府应该重点布局“上游”,发展关键技术、器件;“下游”的应用领域则可提出需求,给“上游”出课题、下订单,联手攻关。

  “这次,我们一定要努力占领全球的技术制高点!”这是专家们反反复复强调的。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