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三网融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IT168 信息化

    楼上的靴子,终于到了掉下来那一刻。

    2010年1月13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决定;当日晚间,《新闻联播》用罕见的长篇时段进行播报;国务院决定中对2015年“完成时间点”的明确设定,以及三个阶段的倒逼式划分,在中国的行政语境中,显露出本届政府的坚定意志;融合方案前后十余稿的反复修改,2009年下半年的突然加速,亦折射出产业环境的快速成熟和需求逼迫……

    一文激起千层浪!

    国家利益的抉择

    “三网融合,本质上就是一场源自技术的革命,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演进,”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告诉记者,“这场革命的重点在视频领域,动因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带来信息业务的属性趋同,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与之匹配;这场革命的手段,是承载与内容的管理相分离,即从传统的‘纵向分业’管理,转为‘横向分层’管理,实现更富效率的体制设计。”

    “事实上,文化体制改革的要点也在于此,二者均与全球发展趋势相吻合,如果中国能够在2015年顺利达到三网融合的既定目标,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方案开宗明义——“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重温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利益的一脉相承更加清晰。那是建国60年来,第一次以“产业视角”阐述文化领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件总纲中,清晰而清醒地点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软肋和潜力——

    * 四个不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 文化产业的特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

    * 振兴文化产业之目的:要抓住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作出贡献。

    “三网融合”是目,文化产业振兴是纲;文化产业是目,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增强国际竞争软硬实力就是纲!

    纲举,则目张。

    正如《中国数字电视》专栏作家罗小布老师所言,“中国要健康发展,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走环保型工业之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环保型产业,就是国家的战略选择。推动三网融合,意味着国家把‘三大产业’发展任务交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调配资源就调配资源,需要必要调整就进行调整,核心是完成‘三大产业’发展任务。”

    “从国家利益出发,统一认识和观念;正视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做出妥善的利益协调,这是务实推动‘三网融合’的两个必要条件,”周宏仁认为,“过去十几年的‘三网融合’推动进程,核心就是这两条,此次国务院的最新政策,可以说得出了很好的结果,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比如,“为什么要有试点期?就是要发现推进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并找到解决办法,然后快速普及,”周宏仁告诉《中国数字电视》,“这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一样,即想的要大、起步要小、推进要快,在小范围的试点地区取得经验,能够进一步排除障碍。其实各地已经有不少融合经验,通过试点将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再上升到政策层面,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总体目标。”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