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发展物联网 “争上游”还是“做下游”

  【IT168 信息化】

  一些专家郑重提醒:现阶段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加快自主研发,而不能急着把资源过多投向应用领域。过早催熟市场,结果很可能又是“花钱买炮仗给别人放”

  物联网在中国是个新事物,去年下半年之前,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这个词;但是热得很快,甚至有人宣称“中国已准备实质性启动物联网应用”。这引起了不少专家的警觉,他们发出忠告:中国发展物联网,“争上游”还是“做下游”是个必须清醒认识的战略问题;眼下我们应该在物联网的“上游”即研发和制造领域积极布局,在自主技术取得突破、产品具备竞争力之前,不能把资源过多投向“下游”的应用领域。

  理由很简单:在发达国家,物联网技术已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市场推广应用阶段;他们都对中国这个大市场虎视眈眈。如果我们急着大量投资于应用领域,那么正好给他国的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提供偌大市场和丰厚利润。

  别忘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所谓物联网,就是利用传感器、射频标签和智能网络,在种种物品间建立联系,实现人对物或物对物的互动。它的核心是:每件物品都可以被追踪、通信和控制。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早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后两年,这个概念被产业界接受。

  发达国家的不少企业,自此一直在研发物联网的一系列相关技术,至今已比较成熟,不过市场应用的局面尚未打开。在日本,一些大学和企业经过多年联合研究,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目前正在推广。欧盟制订了发展路线图,预计到2020年前后能逐渐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物联网,并开始大规模应用。而在注重技术创新的一些北欧国家,非公益性的物联网目前虽已试验应用,但还限于很小的范围。

  回顾历史,国外企业总是提前准备好新技术,一旦市场成熟,就一项一项推出。国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息产业的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全力发展IT技术,同时积极利用机会反复宣传“技术新潮流”以培育市场,最终,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成了全球IT技术的主要输出者和大赢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欧洲国家又集中力量搞新能源技术研发,持续10多年,而后在欧盟的积极鼓吹下,这些国家如今成了新能源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教授闵昊指出,我们发展物联网的战略,应该借鉴上一轮发展新能源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国内新能源的应用性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但我们并未拥有核心技术。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