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WEB2.0时代应该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


    【IT168 信息化】有件事,我一直很纳闷:许多企业都强调顾客至上,但为什么直接面对客户的第一线员工,几乎都是新人?而且,这些人一有突出表现,便会升官做主管,从此躲在办公室里盖章与开会,鲜少与客户见面。结果,留在第一线面对客户的人,要嘛是新人,不然就是表现不好、升不上去的人。

    这个怪逻辑,主要源自于安东尼(Robert Anthony)在1965提出的管理组织理论或管理三角形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应包括3个层次,最上层负责策略规画(strategy planning),专注于企业方向的制订;中间为管理控制层(management control),负责资源分配与控制;最下方则为作业阶层(operations),掌管每日的交易营运与面对客户每天的需要。

    企业的升迁路径,便是依循这个管理三角形,愈杰出的员工,就爬得愈高,距离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更远,但是却要负责企业的走向与策略。

    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事
    最近的教改政策,可说是典型的案例。你认为是政府官员比较了解学生的需要,还是第一线的老师与家长?我想应该是后者,而老师与家长之中,也不乏许多社会菁英,但教改策略却是由高高在上的专家所制定,最了解学生需求的学生与家长,却无法参与教育策略的制订,谁要他们是组织结构最下层的人员!

    安东尼归纳出的管理三角形,其实已在人类社会中实施了数千年:长久以来,菁英或受教育者一直是社会中的少数,而当社会是由少数菁英所管理时,自然就会发展成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三角形组织结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日益普及,菁英分子的数量激增,将对三角形组织结构造成什么影响?

    我有个朋友,是一家服务业公司的负责人,每年毕业季,他都会应征新员工,但是心里却未订定明确的职缺说明(job description)。他说,只要把优秀的人聘进来,他们就会自己找(创造)事做。

    如果策略只是由经理人制订,则他们往往会受限于自身的习惯领域,因而找不到完全符合期待的人。这其实和柯林斯(Jim Collins)在《从A到A+》提出的观念很类似,亦即A+企业有一个特性就是:「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事。」换句话说,不是由企业领导人决定巴士往哪里开,而是先找对人,再由这群人决定要把车子开往那个方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