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从企业架构到信息资源规划

    3、一个成功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介绍

    我国信息资源规划领域的专家高复先教授数年前就在企业信息化的风潮中敏锐的看到了信息资源规划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在引进F﹒W﹒Horton等人信息资源管理(IRM)和James Martin信息工程方法论(IEM)等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提出并成功实现了关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论。

    3.1方法论的组成与概括

    高教授关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模型(起指导作用的一组概念和规则)、语言(用于描述建模结果的表达法)、方法(实施设计的具体做法)和工具(支持方法的软件),同时强调方法论和支持工具的一体性,在信息资源规划工具?quot;固化"关于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的其他各个部分,保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工具的实用性,防止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对于这一正确有效的方法论,可以用"五个标准、三大模型、两个阶段"来概括描述:

    五个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

    三大模型:系统功能模型、系统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两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建模阶段。

    具体的说,就是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阶段,根据信息工程的思想方法来系统、概括的把握企业功能结构的本质,从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出发,按照"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层次建立企业业务模型,并进行企业的数据流分析,完成并规范各职能域数据流程图和用户视图,建立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五个标准"。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系统建模阶段则是在需求分析阶段成果--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化的可行性分析,建立系统功能模型,同时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数据流分析的结果,建立符合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数据模型,形成企业概念数据库和逻辑数据库。

    3.2 方法论的核心

    这一方法论的核心就是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和系统功能模型、系统数据模型。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是建立在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用户视图标准的基础上的,而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则是系统功能模型和系统数据模型的联系和结合。

    3.2.1 标准--规范实施IRP

    数据元素是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一类数据的总称,也是信息组织、表示、处理、存储、传输的基础。要在企业中建立高档次的数据环境,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数据元素的标准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实行数据元素的标准化,轻则大大加重企业数据处理系统的负担,重则使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流的通畅,导致或恶?quot;信息孤岛"现象。

    信息分类编码已经发展为标准化领域的一门科学。根据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把信息按一定原则分类并赋予规律性符号,这就是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快速检索、自动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如果说数据元素标准是建立企业主题数据库的基本前提条件,那么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就是建立企业数据仓库的基本前提条件--数据元素标准使得信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建立企业共享数据库直至主题数据库成为可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使得信息能够实现快速检索,建立高层决策所需的数据仓库成为可能。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构成了企业高档次的数据环境。有了高档次的数据环境,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种应用系统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用户视图反映了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是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联系的纽带。用户视图标准则是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和组织数据输入、存储、输出的基础。企业手工管理方式下绘制的各种表格(用户视图"手工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用户视图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用户视图标准,不仅使得信息技术人员能够进一步理清、理顺用户需求,同样也可以帮助业务人员准确、完整的提取有用信息,方便其与信息技术人员的交流。另外,对用户视图中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进行规范化,也是企业数据库建立的必然要求。

    3.2.2 模型--企业的抽象描述

    系统功能模型是根据企业业务模型的表述,将与"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相对应并能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的、人-机交互进行的过程和活动,按"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模型所确定的子系统是面向规划、设计人员"逻辑子系统",而不是面向最终用?quot;物理子系统"。目前不少应用系统都是按企业当前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的,两者的变动均受到对方不同程度的制约。基于职能域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分析可以定义相对稳定的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所建立起的系统功能模型对机构和业务的变化就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逻辑子系统"作为这些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的一种分类或分组,是对全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宏观上的把握。然后,在应用开发中按照面向对象信息工程,加强可重用模块的开发和类库建设,这些模块和类库部件都以存取主题数据库为基本机制,就可以按照最终用户对象,组装多种"物理子系统"。如果机构部门变化了,信息系统并不需要重新开发,只是需要对模块/部件做重新组装,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应用系统跟不上管理变化的被动局面。就容易根据各子系统、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的具体情况,优化、整合、选购、定制或新开发,从而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快速反映能力的、完善的信息系统。

    数据建模工作是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最重要的前导性工作。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相应的由一系列概念数据库和一系列逻辑数据库构成。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映了用户的综合性信息需求。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一个逻辑数据库是由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组成。改造低档次的数据环境,建立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高档次数据环境,首先要建好数据模型,然后,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来逐一衡量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具体的差距,看看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需要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随后,组织数据加载、更新,建立新的数据存储,这是企业数据环境重建的必由之路。

    3.3 方法论支持工具

    目前该方法论的支持工具是信息资源规划工具IRP2000net,用于支持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系统建模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并将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的其他各个部分"固化"到工具中,最终形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规划元库(Planning Repository)。规划元库中存储这企业全部信息资源规划的结构化信息,这些结构化信息及对其的有效管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4、总结

    如果说企业架构是企业信息化这一工程的"建造蓝图",那么信息资源规划就是为这一工程夯实地基,不做好信息资源规划,企业信息化无异于是要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把企业这座大厦建造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松土堆上。只有夯实地基,企业信息化才能在企业架构的这一"蓝图"的指导下真正成功完成,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