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2008奥运赛场 六项移动新应用

    编者按:介绍了当前世界电信界的大环境,分析了运营商在向下一代网进发的过程中对网络转型的迫切需求,介绍了AT&T公司成功的网络转型案例,提出了网络转型是发展下一代网的基础。

  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面临技术不断革新发展和用户对通信方式的不断追求两方面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固网运营商其传统的主营业务PSTN赢利正逐年下滑。一方面,来自互联网上的MSN等即时通信、P2P话音和流媒体免费服务极大地吸引了宽带上网用户的眼球,大规模地消耗了电信运营商的带宽并分流了传统的语音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对实时移动通信的追求,移动话音正在逐步替代固定PSTN话音业务。所以电信运营商必须要趁着向下一代网(NGN)发展的时机进行围绕创新可赢利业务转型的网络转型,为开发新型可赢利的宽带业务奠定网络基础。

1 网络转型迎接下一代网络

  毋庸置疑,关于下一代网的讨论方兴未艾。有关下一代网的准确定义,ITU,IETF,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各电信运营商都有着自己的表述,但下一代网的总体目标等各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人们希望通过对下一代网的研究,探索用一个统一的网络来解决目前各类网络中的诸多问题,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安全、网络服务质量保证(QoS,可靠性,可用性)、网络移动、网络管理、网络业务的演进融合和经营计费等问题,以及网络如何平滑演进、新旧业务兼容转型等问题。为此ITU还专门成立工作组(ITU-TSG13研究组FG NGN专题组)进行下一代网的标准化工作,分别专注在业务需求,功能体系架构和移动性,IP-QoS,控制和信令能力,网络安全,网络演进及IP承载能力要求共七个领域,以期满足国际上对全球通用的下一代网标准的迫切需求,为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指明网络演进和产品研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然而现实并不乐观,下一代网至今仍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准确定义(也许永远也没有)、分阶段目标定义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惑,特别是如何分阶段务实发展电信业务和三网(电话PSTN,互联网,电视网)融合的目标框架、实施步骤等方面,各个电信标准团体和各个电信运营商都有各自的思路。

  尽管如此,无论是固网运营商还是移动运营商以业务创新、增加营收赢利为目的的业务转型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移动运营商向无线宽带化发展以增加更多的互联网业务和视频业务,而固网运营商则向着下一代宽带网进行网络转型,引入IPTV/三重播放业务,用宽带视频的方式打造数字家庭。由此基于业务转型的网络转型正一浪高过一浪,电信运营商用网络转型的方式开始了向下一代网的进军。时不我待,运营商已不可能按部就班地等待各方给出统一的清晰的下一代网定义,这种等待削弱了运营商的业务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况且即使我们找到了下一代网的准确定义,我们的业务和网络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头换面。我们只能把下一代网看作是一种目标网络,从而积极按下一代网的基本概念、框架目标、技术路线等制订并实施务实、逐步演进的发展策略。从广义角度看,下一代网可以分解为下一代宽带网(NGBN)和下一代移动网(NGMN),以及基于下一代网上的各种业务网络,包括我们已知的下一代互联网(NGI)、下一代通信网(NGTN)(话音网——PSTN,视频通信网,统一通信网等)、下一代视频网(NGVN)(有线电视广播网和宽带电视广播网——IPTV)等。运营商的业务转型就是为了实施上述业务网络以及围绕上述业务网络的融合而采取的战略步骤,网络转型就是为了实施下一代宽带网和下一代移动网以及围绕两网融合而采取的战略步骤。

  网络转型一定会给固网运营商带来相当可观的网络升级/改造乃至重建的投资,不管是固网运营商还是移动运营商。基于下一代宽带网发展架构,综合已有的投资利用,同时考虑到新型业务的推进速度和市场接受规模以及业务部署和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分阶段水平型投资模式,将会取代过去垂直型的投资模式,以获得非常好的的投资回报(见图1)。

图1:

  毫无疑问,下一代宽带网是以IP协议为基础的,能够提供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的网络构架。它将真正使网络设施不受时间、空间和带宽的限制,充分实现网络的全业务接入、网络的个性化与个体化、移动化、宽带化、多媒体化融合化发展,具有令人满意的网络端到端QoS性能以及电信级的网络与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强壮的网络安全性。网络的可管理和可控性达到了能平顺地将网络拓朴和网络流量,业务部署、业务计费有机结合。下一代宽带网将带给固网运营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可以很好地承载下一代互联网上各种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业务,同时又是一个有着优良可控的端到端QoS和电信级安全可靠性的可运营网络,可以更好地承载IMS,IPTV等那些正逐步转变为运营商的可赢利的主营业务。

  围绕创新运营商可赢利的新型多媒体业务比如IMS,IPTV等进行的网络转型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球展开。尽管IP主体协议未变,其发展至今依然面临着诸多应用上的难关,比如:IPv6迁移问题、互联网上的身份识别、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资源浪费(超配置重复存储计算传输)与资源共享(网格分布式计算)问题、移动与虚拟世界问题、阻止垃圾邮件的过滤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网络端到端QoS保证问题等。但是毋庸置疑,经过半导体技术不断地进步和通信协议不断地补充改良,如大规模矩阵式NP和高速队列存储技术,MPLS技术等的引入,极大地缩短了路由收敛及快速重路由时延,实现了电信级的设备可靠性和强大的QoS传输效率及质量保证,配合相关的端到端QoS配置和全网资源管理能力,新的IP网完全能够担当起下一代宽带网的承载网重任。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