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青藏铁路通信技术实现众多突破

编者按: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青藏铁路需要有更高性能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平台来支撑。

  全长1,142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沿线氧气只有海平面的50%~60%,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5摄氏度,沿途穿越900多公里的冻土地带——这就是刚刚开通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下称青藏铁路格拉段)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字。
  
  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里修建铁路,本身就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创举,同时也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青藏铁路建设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得在世界屋脊上疾驰的列车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维护管理,保证了乘客与外界沟通无极限。

无人化管理

  青藏铁路格拉段沿途生态条件十分恶劣,不利于人员长期驻守工作,因此,“免维护,基本无人化管理,全线运行时间最短”就成了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的目标。
  
  中国铁道部信息中心主任李中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这条世界优秀高原铁路的格拉段上,共设立34个车站,其中有23个实现无人值守,线路用工人数由计划的上万人减至不足500人,刷新了国内铁路每公里用工人数最少的全国记录。
  
  由于多数车站无人值守,因此青藏铁路的信息系统建设也与其他线路有很大不同,不可能在沿途都放置数据服务设备,并由专人操作和维护。据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舒扬介绍,为了降低系统运行风险,青藏铁路信息系统采取了“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作业模式,并构建了支撑这一作业模式的信息系统体系构架。
  
  按照规划,整个系统在青藏铁路公司西宁总部部署了处理中心和数据中心,集中配备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机设备,负责全公司范围内运输生产、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加工。在基层站段,系统只配备管理简单、易于维护的终端类设备,实现各作业岗位的数据录入、信息查询及打印,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基层站段和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另外,青藏铁路和其他任何铁路线路一样,不仅要有内部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同时还必须与其他部门以及全国铁路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但是,1,0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线上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连通世界屋脊上传输的数据,不仅需要整合应用系统,还要强化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数据共享机制。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共有网络及安全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基础数据维护平台以及地理信息平台四个基础平台,还有21个子系统承载各类应用。”李舒扬介绍道。而其中基础数据维护平台,就是通过对各应用子系统所共用的基础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统一编码、统一维护、统一发布,来提高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在实现基础数据共享的同时,还能提高数据维护水平,缩短基础数据更新周期,减轻维护工作量。

  在各类子系统中,融合了很多应用软件以及各类方案的支持,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青藏铁路信息系统项目组和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他们以Linux为核心支撑平台,设计了适用于铁路行业的信息处理和交换安全服务器的总体框架。而另一企业级Linux和开源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拓林思公司(TurboLinux)则为青藏铁路的行包管理系统打造了一个24×7小时永不停顿的运行平台。
  
  青藏铁路公司信息所主任杜建平表示,大集中、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是青藏铁路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特点,目前西格(西藏-格尔木)二线的信息化工作还在设计中。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