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温州的虚拟企业

  【IT168 专稿】1991年,美国学者肯尼思•普瑞斯、罗杰•内格尔等最早提出了“虚拟企业”的概念,仅仅7年后,美特斯邦威就运用“虚拟经营” 之道,成功打破了温州家族式民营企业通常发展至5亿元左右年营业规模就徘徊不前的“温州宿命”。

  2002年8月23日,来自科技部和清华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的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来到美特斯邦威集团,考察其电子商务应用情况。令专家组惊讶不已的是,在美特斯邦威集团不仅看不到一台缝纫机,初步具备了虚拟品牌运营商的“资格”,而且还自行研发了包括ERP在内的全部信息系统!经过考察,专家组得出结论:在目前的国内企业中,美特斯邦威的信息化水平已处于领先地位,真正把信息技术成功运用到了生产、管理、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

  这其中,一个20岁出头时还在千岛湖山村砍柴的年轻人起了关键作用,这个人就是从零开始创建美特斯邦威IT部门的集团副总经理王泉庚。王泉庚从公司底层做起,用了8年时间来诠释颇具中国特色的CIO(Communication沟通,Integration集成,Orgnization组织)的新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

  中国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先天缺陷较之于国企更为突出:资金有限、老板的关注有限、业务部门的支持有限,这三点几乎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致命的制约因素。而策动信息化革命来变革传统运营模式的第一要务必然是沟通,对从本小利薄的小生意起家的民营企业来说,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IT价值给学历通常都不高的老板们说清楚,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策略性的攻坚任务。

  “其实这样更能体现出IT对于企业的价值。在民营企业里,每买一笔设备,既要考虑现阶段的应用现状,又要考虑如何适应未来业务与规模的扩张。有的时候一个项目要来来回回批上五、六次。曾经有一次要买100多万元的互联网安全设备,结果批了一个月也没批下来,后来没办法只得暂时采用其它变通方案。”同样是碰钉子,王泉庚却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儿,“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对企业是有价值的,做不成功的原因只是在于方法不到位而已。”

  1992年王泉庚来到温州,一边读夜大一边做家教;1995年毕业后不久就应聘到刚刚开始创业的美特斯邦威公司,担任营销部统计员。工作三天后,王泉庚就向老板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开明的老板马上成立市场信息部,让他来负责,主要工作是搜集公司销售部门和服装市场的各种信息。草创中的美特斯邦威百业待兴,不怎么安于本职工作的王泉庚总惦记着用上自己业余时间学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语言的基础理念之一在于标准化,王泉庚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不声不响地编起了条码,这个办法让美特斯邦威不断推陈出新、数量急剧增加的产品品种在财务、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种报表上重新回归简单和规范。最终,“没有什么额外投资,除了本身耗材成本”的条码,不仅让美特斯邦威购买了第一台电脑,而且从1996年开始,公司就要求出库、入库全部使用条码技术。王泉庚的小试牛刀,让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周成建真正认识了这个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的年轻人,市场信息部副经理这一职位算是老板对王泉庚第一次“额外表现”的肯定。

  王泉庚初到温州时兜里只有20元,多年社会最底层的打工经历使其深知一个私营企业创业的艰难。“先不提投入多少资金,干出成果再说,干不好就不要说”的沟通模式,对最常见的大鸣大放的企业信息化推进模式是一种真正的挑战。影响了几代民营企业的毛泽东思想里,随处可见这种“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实用主义,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层面前,大谈什么IT的技术趋势、新经济的未来远景之类的苍白语言只能是自寻死路。

  一言以蔽之,美特斯邦威的信息化就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