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教育信息化凸显IT的倍增作用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化方面,2002年7月就实现了教育部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的网上信息交换。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利用CERNET的网络资源,建了设覆盖全国所有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开支。教育部会议中心已经建成,开通了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等100多个单位。
 
    2003年6月13日,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整合了主要高校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和各种单位的招聘启事,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招生单位的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 
 
    陈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且是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北京、深圳、中山、衡水等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顾问。主要代表作有:《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工程》、《关于系统的对话》、《软件开发工具》、《信息时代的应知应会》等专著和教材。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在2002年高考录取期间,已经应用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采用自行研制的系统,但可以提供系统之间的接口)的招生部门和所有普通高校。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实现了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部分实现了远程异地录取,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全面进入电子化档案流转的信息时代。
 
尚存诸多薄弱环节
 
 
    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20年来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信息化的深远影响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显示出来,距离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绝大数教育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建设、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发挥。在许多学科,特别是传统的基础学科中,如何切实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学科的教学科研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在提高教学的质量上发挥作用,真正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巨大力量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议题。
 
    2.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还很不够,距离有效地共享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的建立是必要的基础,但是当网络已经通到学校以后,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当前在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现象,“有路无货”或“缺乏好货”的现象仍然困扰着各级各类学校。
 
    3.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虽然“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进步,但在服务和配套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 校园网络不断更新和升级的机制、“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校校通”的作用如何发挥等,这些都需要得到体制和资金的保证。我国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营”的弊病,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同样是十分普遍的,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4.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归根到底是新一代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培养。无论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来看,还是从教育信息化来看,人才不足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5.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关注农村、西部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化方面,这个问题同样十分突出。现在得到普遍关注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的教育至今是一个薄弱环节,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只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见到效益,而没有考虑到农村和西部地区,那就不能称为成功。(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