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揭秘地震监测

    温建农笑着说,当然谁都不希望地震发生,这就需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北京这三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台和子台之间的数据都实现了网络化传输,观测台点的数据通过信息网络实时(准实时)传送到台网中心处理,同时利用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并且对于关键性应用全部采用双机热备技术,由于数据量非常大,北京市地震局的系统都是大容量的存储系统,目前正在建设SAN系统,可使存储更为安全,容量更大。
 
    如果一旦有地震发生,怎么保证数据传输?温建农说,现在采用多种通信方式,网络通信采用专线、无线方式(卫星及GPRS)混合组网,保证了台网的可靠性。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VPN隧道,当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将地震速报结果发送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电脑终端。另外还通过短信平台发到手机上,未来还将建设集群,保证通信的实时。赵勇认为,目前多种通信方式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实时性,首都圈107个无人值守的台网能在强震情况下自动将数据发送到各个数据中心,无需担心地震之中的数据传输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北京不仅多震害,而且受邻区地震的影响也相当严重,这就要求北京和周围地区针对各种情况迅速地交流信息,得到正确的信息。在这方面,北京市地震局依托北京政务外网构建了北京市地震纵向业务网络(VPN),在虚拟网络建设了视频会议等应用,以北京市地震局为中心、各个区县办公室为分中心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可以随时远程会商、地震应急等。
 
    朱红彬告诉记者,要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努力探索地震孕育的机理和规律; 二要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并不断尝试利用多种新的监测手段,比如现在GPS和红外观测等已经引入地震预报系统,发射地震监测卫星也在论证中; 最后要提高跟踪水平,尤其要在短、临预报上有所突破。
 
    监测预报仅仅是整个防震减灾系统的一部分,要想大大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还要和相应的系统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根据有关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异常和震情,北京市地震局震情值班人员就会迅速通过电话和短信群发的方式通知有关人员到位,10分钟内将地震初步情况速报上级部门; 之后再通过简报的方式将确定的地震三要素、收集的相关信息以及破坏等情况传真给有关部门,三个半小时之内完成紧急会商意见(包括震后趋势、相应的工作措施等)的编写,由北京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领导小组酌情上报。
 
链接:地震监测发展动态
 
    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测地震只是监测手段的一种,目前我国有20多种监测方式,也已建立了国家、省、地市三级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站1200多个,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以及近万个民众业余监测哨,地震观测网络覆盖全国。
 
    面对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中,比如日本在今年8月1日就启用了全国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时间差,在导致破坏的横波传到地表前争取时间,发出警报。由于时间差一般只有几秒至几十秒,目前仅能帮助相关重要部门在地震波到达前采取紧急防御措施,如关闭发电站等生命线工程。该系统也对地震监测的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闪电等干扰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该系统发出错误警报,并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该预警系统的效果尚需接受地震考验。(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