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揭秘地震监测

    地震预报目前依然是全人类的未解难题。对于普通读者来讲,地震监测和预报是一个既有专业性、又和大家密切相关、还略带神秘色彩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地震局的深入采访,为您揭开地震监测的神秘面纱。 
 
    就在人们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同时,最近全国地震频繁,7月份就有5个地区发生了5级左右的地震。有专家称,目前我国地震活动已进入下一个地震活跃期。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假如唐山大地震前能够做出预报,也许这场大灾难的损失就会大大降低。但这仅仅是假设,现实是地震预报难题尚未被人类完全破解,地震科学家们仅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其实,许多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要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等一系列防震减灾工作,地震这一灾难并非显得那么可怕。目前,我国首都圈地区已建立了比较先进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防震减灾能力正在不断提高,IT则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都圈的107个点
 
    北京市地震局大楼4层的信息中心看起来和其他企业的信息中心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几个大型的机箱、机柜及一排排监控显示器。但从控制台不难看出,遥测台网中心更类似于公安系统的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监视着地震的发生,以便果断地判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震级,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同的监视器上分别显示着首都圈地区107个遥测台站的分布图、实时数据以及地震信息共享结果。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市遥测地震台网共享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区的107个台站数据,该系统自动判定事件的发生,并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就要及时处理该次事件,判断事件类别,如矿塌、爆破或者天然地震等,之后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全国,首都圈地区的监测预报是做得非常好的,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台站评比,希望对各个台站起到促进作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台网部高级工程师赵勇如此评价首都圈。他介绍说,首都圈是指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项目,地理位置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区,围绕北京的范围。除了遥测系统台网中心之外,还包括国内密度最大的数字强震台网和具备准实时传输功能的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北京市地震局是其中的一个分台中心,首都圈内所有数据通过中国台网中心共享。
 
    地震监测很重要,但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起步较晚。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在时任总理周恩来的建议下,地震监测预报系统逐步发展,并成功预报出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这为当时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乃至于整个地震系统都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漏报了1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这是对地震系统的沉重打击。至少对监测预报系统而言,并不是所有地震前都出现我们已经认知的预兆。
 
    尽管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起来的,但目前基本上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同步发展。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今世界一大科学难题。北京市地震局副研究员朱红彬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在地震短临预报方面已取得海城地震等20多个成功范例,但相对于全国每年发生的约30个破坏性地震而言,成功范例仍是一个很小的比例,要解决地震预报难题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朱红彬还介绍说,地震监测预报的难点在于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难,因为目前的地震前兆观测大多是来自地表浅层,各种有震与无震前兆相互混杂,难于从中准确提取有预报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 另外,现在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前兆特点的认识还不深入,现阶段还找不到适用于所有地震的普遍的前兆规律,尽管震后总结可以补充我们的认识,但并不能确认是否适用于下一次地震; 第三是因为地震震源无法直接探测,地震多发生在 15~30公里左右的地壳中,而目前即使应用非常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资金,地球上最深钻探深度也才12公里; 最后是地震预报实践机会少,只能边研究边预报。
 
完善保障手段
 
北京市地震局不仅仅为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测做预报服务,同时也承担首都圈的地震监测预报服务。据北京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温建农介绍,北京市地震局地震监测系统包括一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子台; 一个地震前兆台网,40个子台; 一个地震强震动台网,70个子台。这些系统的功能不同,但是相互联系,数据共享。就目前的监测水平而言,对于在北京地区以及首都圈地区发生的3.5级以上地震,北京市地震局能在5分钟内提供地震位置,10分钟内定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 对于4级以上的地震,5~10分钟能做出烈度分布速报,25分钟内做出灾害快速评估的初步结果。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