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2006年教育信息化攻坚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是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比较独特的重任。
 
    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促创新人才培养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目共睹。普及到城乡各类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任何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前,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这句话在40年前曾经是经典; 而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自己已经可以在Internet的汪洋大海中遨游,上网的时间一般都要比老师多。需要的已经不是“一桶水”或“一缸水”,而是如何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游泳”的本领。简言之,需要的不是“注入现成的知识”,而是“培育创新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不但提供了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还提供了分析和加工这些资源的工具。从统计、运筹学的各种应用软件,到近年来兴起的数据挖掘的各种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许多以前无法想像的有力工具。从海量数据中寻找知识和规律已经不再只是美好的愿望,只要有一定的现代IT知识和技术,“创新”就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的事情了。
 
    据统计,WIKI、DIGG等网站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成长为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一变化对于人类的创造性来说,无疑是一次空前的解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的另一重要环境是: 突破时空限制和约束的交流网络。创新不仅仅是与世隔绝的个人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人们正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才更能够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正是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使我们可以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教育信息化必将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信息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两件事情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一定能够在今后产生积极的成果,成为整个信息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发展阶段——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大规模的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缩短到了一代人以内。不但整个社会,所有民族、地区、行业、甚至每一个社会成员,其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工具、手段、观念都必须与时俱进。
 
    这些反映到教育中来,就是要重新思考教育理念。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思想体系之上的。所以,教育领域在迷茫和困惑方面首当其冲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教育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把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维真正当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阻碍创新人才的壁垒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培养创新人才是一场深刻的、涉及到根本观念的变革。这一转变的历程将是漫长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因素还有许多,仅择其中的几点略加说明。
 
     一是“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和行业划分体制。在工业时代形成的现行学科、行业划分体制,在信息时代已经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客观现实。许多新涌现出来的事物(学科、技术、甚至行业)往往是交叉和综合的产物,难以纳入现行的学科和管理体制。而目前的管理部门基本上是按现行的体制设立的。所以要想做一点突破现有框架的事情,几乎必然会面对管理归属不清、投资没有来源、成果无处认定等难题。如果说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存在的话,那么在国内目前处于体制转变的过渡阶段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性的障碍就更加突出、更加有害。显然,不触动现行的学科和行业划分体制,创新的环境就很难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同行是冤家”的竞争文化。创新需要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源稀缺和其他种种原因,同行之间的封锁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障碍。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对于竞争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同行是冤家”的陈旧观念的重新泛起,同行之间的交流很少,这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三是“形式累垮内容”的管理方式。科学和技术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现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 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形式上,管理成本极大。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