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李想 一朵浪花一场风暴
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有可能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1972年在华盛顿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挑战了许多人对客观世界感知的极限,至今仍然受到质疑。可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比蝴蝶效应还要惊心动魄的变化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敏锐的感知罢了。互联网就是这种变化最好的温床。
2000年,还不到20岁的石家庄男孩李想脑子里泛起了一个泡泡,他准备在互联网上以网站的方式实施。“当时考虑要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加正规一点,所以做了一个域名叫PCPOP。慢慢我们的客户和用户都喜欢管我们叫泡泡,所以我们当时跟着社区一起改名叫泡泡了。”
没有人可以预测PCPOP的前景。假设可以回到六年前,点滴记录这个泡泡的膨胀依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总而言之,2005年泡泡网的营业收入是1600万元,2006年超过4000万元。目前,泡泡网关于经营状况方面的信息已经封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然而李想说,泡泡网2008年将达到上市公司规模。媒体也公布,李想的身价早已经超过1亿元。
在传统行业,从白手起家到身价过亿,可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但是在互联网行业,财富的聚集只在朝夕之间。李想的泡泡在普通人的感官世界掀起暴风,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只能算是一朵浪花。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截止到1999年10月,其收入达到3.56亿美元,自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之后,甚至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经济3年等于工业经济70年。
从膨胀到紧缩,再膨胀再紧缩,这是新兴产业发展都要经历的必由之路。只是,互联网这张大网铺开的速度太快。随着网民数量的飞涨,互联网迅速包裹地球。想证明你有眼光?想证明你还没有和这个时代脱节?你只能选择互联网。即便少数投资人和参与者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可是好不容易才挤上这列飞速行驶的地铁,想下车,堵在门口的人还不答应呢。
果然,随着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根据Webmergers统计,自2000年泡沫破灭以来,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2001年3月19日的一篇报道称:裁员像一场瘟疫,正在美国高科技企业中蔓延。裁员的问题已经从高科技“食物链”的底层辐射到顶层,这正是前几年股市过热和高科技公司盲目追求发展速度的结果。直到2002年10月互联网业追踪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申请破产保护或倒闭的网络公司,已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减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才接近尾声。
“晚上离开公司,关灯没有人的时候,这个公司就一分钱都不值了。”李想的这种自觉有阅尽沧桑的成熟。别看今年只有25岁,李想是一只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了7年的老鸟。有理想,但是谨慎稳健。李想处理问题的这种方式绝不单纯由性格造就。毕竟,踏着前人一望无际的尸体,没有人可以绝对乐观。
更何况,这个战场依然枪炮齐鸣。
PCPOP不希望成为互联网里一个不太坚强的泡泡。这是泡泡网如此命名的真正原因吗?
只有城府很深的李想自己知道。
叶:你刚才讲你创业很多年了,有多少年?
李:2000年开始创业的,6年多了,实打实地算应该是7年了。
叶:那你岂不是18岁就开始创业了?
李:19岁。
叶:那会儿你读几年级?
李:高中毕业以后就选择开始创业了。
叶:2000年开始创业应该是赶上了互联网创业的一个好时期。
李:没有,赶上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叶:是破灭之后你才进去的吗?
李:其实破灭前和破灭后我都在互联网这个圈里。1999年的时候是做个人网站,这是互联网泡沫起来的时候,那些国外的网络公司一分钱都不赚,一年亏个几千万美金也会有个上百亿的市值。2000年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那些几百亿市值、原先一股七八十美金的股票变成了几美分一股,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片狼藉。因此说,泡沫前、泡沫后我都经历过了,只不过之前是做个人网站,之后是自己创业。
叶:你的创业跟其他人创业在心理上不太一样,为什么?
李:确实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是一个高中生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更新出来很多内容,来吸引更多的网民,这些网民之间进行口碑传播,所以我认为我与当时那些拿着几千万美金回来的海归不同。
叶:他们是脑子里装着商业模式回来的?
李:对。而我当时就想着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让更多的网民感受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叶:想赚钱吗?
李:最开始时没有想到要赚钱。但是网站做得越来越大,就会有很多广告商跟我们联系,给我们投钱。还在上高三的时候,通过互联网的广告,我赚了10万块钱。
叶:高三应该是最辛苦、压力最大的时候。像我们高三的时候,看闲书的时间都没有,你怎么会有时间去做网站?当时首要的任务应该就是考大学。
李:确实是这样,但是自己太喜欢互联网了,所以会尽量挤时间来做喜欢的事情。就像高三的时候我每天大概睡5个小时,然后用6至7个小时来做网站,剩下的时间去上课。
叶:那成绩岂不是一塌糊涂了?还是你真的天资特别高,两不误?
李: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能够保证自己该学到的都学到。
叶:那高考有没有参加?
李:没有参加高考。
叶:那会儿就毅然决然地决定自己去创业,都可以放弃高考了?
李:对。
叶:家长理解吗?
李:家长并没有给我增加太多的困难,彼此沟通了一下,他们就同意了。其实在上高一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当时我特别喜欢IT界的媒体和杂志,所以我从上高一开始就规划这种未来的职业路线,先上完高中,考上一个大学……
叶:有没有想过考不上大学?
李:没有想过。因为我知道要进入IT界的媒体必须得有一个大学的文凭。考上一个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去报纸或者杂志做一个顶尖的编辑,这就是我上高一的时候给自己定下来的一个职业规划的梦想。在上高三的时候,这个梦想就开始改变了,其实从高二时就开始演变,因为高二的时候我就开始大量地给这些杂志投稿。
叶:有被采纳的吗?
李:当然有了,基本上所有的IT媒体都有我的照片。一般情况下,这些媒体就给作者60块钱一天的起价,而我在上高二的时候,媒体就给我开出300块钱一天封顶的价格来收我的稿件。
叶:你都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李:就是电脑这些产品的选购啊,还有技术经验这样的东西。
叶:你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
李:自己去摸索。
叶:是网上操作的一些心得?
李:也不是网上操作,高二的时候还没有上网呢,高三才开始上网的。我会非常非常认真地去研究这些电脑,研究它怎么用能更好,怎么选择会更好,并把这信息通过媒体与大家分享。
叶:你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天才吗?
李:我觉得这个市场没有什么天才不天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