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安世亚太:CFX在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及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一提到“食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关系到“民生、民计”的产业,它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紧密相联。如果我们平时用心留意就会发现,差不多所有的食品销售商都会打着“薄利多销”的旗子来吸引顾客。这些食品零售商的最大成功杀手锏就是“用尽可能低的价格卖出尽可能多的商品”,并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因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实现?则是众多食品流通商最为关心的问题。

     答案落在了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成本转化利润的周转率上。目睹众多食品零售巨头的成功,无一不给我们同样的启示,加快流通过程的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减少中间的产品流通环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国际零售业巨头之首的沃尔玛,同样以低价招徕顾客,在它背后有着专业的全球卫星配送信息中心,以此作为其坚强的后盾。相对国内本土的食品流通企业,他们的实力远远在沃尔玛之下,我无意贬低国内的企业,但这是事实。食品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信息化程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竞争力:“渠道”唱重头戏

     包括食品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的资源,其要素主要有三个:品牌资源、渠道资源、人力资源。而食品行业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和品牌差异的缩小,导致了品牌资源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一个企业,要塑造一个知名品牌不仅需要广告经费的大笔投入,时间上积累也不可或缺,因此短时间内单靠品牌很难独立为企业支撑起市场、为产品打开销路。而这种情况下,渠道和人力资源就成为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渠道是产品的直接客户,只有通过渠道,企业的产品才能铺向市场让消费者买到;而人力资源对于每个行业的企业几乎都是同等重要的,特别是业务人员,他们是维护渠道、拓展客户、拉动销量、创造利润的直接力量。
   
     因此,无论是为了降低成本空间,还是体现企业关键优势资源,都由企业生产转移到外部。而供应链的管理战略具有反应敏捷、利益协调一致、适应性强的特点,它对于企业协调管理外部组织和业务的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流通业的信息化特质

    1、生产成本VS流通成本
  
     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是一个呈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都比较简单,但下游分销商则繁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分销渠道的复杂及难控性不仅增加了经营风险,同时使管理的难度扩大,并导致企业资金、时间、机会和信息成本的高投入与低回报。因此,有效地控制食品企业销售流通成本,胜于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食品这个“大流通”的行业,只有抓住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流通环节,才抓住了企业的利润命脉。

     然而在国内食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低利润的尴尬。有数据显示,食品的流通成本占据食品交易价的至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对保鲜需求极高的、在途中腐蚀变质的情况。另外,食品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渠道渗透不到位、产品补货不及时、横向协调不畅等都是食品流通业存在的诸多弊病。

     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及时了解各级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情况,对食品在流通中进行实时跟踪,这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周转,而且有利于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

    2、信息化是食品安全的需求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存在着多重的危险,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暂且抛开食品生产商不提,它们有国家工商局、卫生监督检查局监管,有QS质量安全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等作为进入门槛,我们暂认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放心食品。也不提消费者将食品买回后放了多长时间才食用,这是消费者个人饮食习惯我们也无从干预。只说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中间的流通环节,其确对食品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现在有的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信息化推进食品流通监管工程,通过信息系统记载食品流通过程各个环节的交易数据,实时监控食品流动方向。同时生成统计分析报表,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并定期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

    3、低信息化成本

     食品行业本身是个薄利的行业,销售商不做到一定规模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规模以下的经销商占经销商总量的80%以上,论数量,大部分销售商的经费是有限的,而开发个软件动辄上百万,少得也数十万。单软件成本就让众多经销商咂舌,且不论硬件设备不完善,需要购置基础设备的情况。

     另外,由于食品种类繁杂,管理啤酒的与管理副食品的软件在功能上相去甚远,所以食品流通行业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在食品流通行业的信息化道路上,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以最小的支出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低信息化成本,才是构建食品流通行业信息化的出路。

    企业的信息化困境:进退难求舍

     以国内一家大型啤酒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华南区域的经销商就有两、三千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不同省之间甚至同一省的经销商之间的差距都是相当大的。大型的经销商年营业额可达几个亿,而小型的经销商则规模很小,他们数量多而且不好管理。从营业额上,大型经销商占华南区域总营业额的70%;从数量上,大型经销商占经销商总数的比例是个个位数。总体来讲,在这些经销商中,大部分的商家还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程度,相当一部分的经销商,除了拥有国家指定的税务系统外,他们在产品流通方面的管理手段还不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

     食品行业是个“小生产大流通”的行业,从成品到销售终端之间的环节繁多,分销网络十分复杂,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认识的不足,也造成了食品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降低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成了食品物流行业的首要问题。对于为这家啤酒企业提供销售的各级经销商来说,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无计划地采购,造成库存积压;仓库管理粗放,商品过期、损耗现象严重;手工订单、帐款等单据难以管理和统计;难以精确控制商品发货,晚点、出错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有效的内外部管理,已经成为中小经销型企业安身立业的头等要事。

     但大部分中小型经销商,或是因为意识的淡薄,或是因为IT门槛太高,并没有对信息化的建设给予太多的关注。一位华南区的经销商,坦露了企业不愿上信息化项目的心声:“我们做这一行好多年了,从进货、库存到销售,几个业务员、几部电话、传真机,就够了。我觉得这样挺顺手的,业务量也比较稳定,信息化再好,说得天花乱坠我们不需要,也是浪费。”像这样与这位华南经销商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淡薄,企业一直在同一个规模上运作。

     上海一家著名的供应链平台提供商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有很多不愿上信息系统的经销商都是出于成本考虑的,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需要硬件基础设备,主要是电脑、服务器的支出,还需要配套的软件,包括管理软件、数据库等,另外还要对系统专门配一个维护人员,IT人员的流动性又大,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经销商们不情愿迈出这一步,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麻烦。”这无疑增加了经销商踏入信息化大门的门槛。

    另辟蹊径:平台租用

     没有行业通用软件、开发费用昂贵的情况下,采取供应链平台租用的方式是当前可行的办法。首先,这种方式平台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较低,食品企业无需前期的服务器等网络存储设备的成本投入,使IT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为零,这种租用方式会按照日常的使用业务流量付费。其次,分销商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减免了不必要的开支。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