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波表示,原先是想将港口原有信息系统和RFID应用相配合,但是这样的话有可能造成业务流程的中断,所以干脆重新开发一套系统。
在董廷龙的印象中,使用了集装箱电子标签之后,工作环节减少了,最明显的就是单证管理。“之前都是手工填写表格、单据,有时一个集装箱的货物因为分属多家,会有多张单据,有些小港口管理比较落后,单证抄来抄去容易出现差错,所以环节越少越好。”
原先对任何港口来说,错箱、漏箱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故。比如说,有4个箱子放在一起,要将最底层的那个箱子装船,操作工人就必须移开上面3个,再把它们放回原位时,就有可能出现1号位置的箱子被放到3号的错误,几次下来也许会找不到所要的箱子。现在通过手持读写器,进行装货、岸边巡视等,居然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悬空箱问题,让上海港务产生意外的欣喜。
耿波告诉记者,箱子不上船,货轮就不可能出发,延误一天的赔偿费可能达到上百万元。以往通过人工方式,根据集装箱编号一个个查找,“在一个大堆场中,没有半天时间的话肯定找不下来,不幸的话找一天都有可能找不到。”而现在,只要拿着手持设备,乘坐堆场内的机动车,只要经过悬空箱的“藏身”之地,失踪的悬空箱信息就会跳出来。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上海内贸集装箱电子标签应用示范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具有国内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包起帆表示。据悉,目前已经有5项技术申请了国家专利,包括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低功耗的有源电子标签通信模式、一种电子标签安全通信的方法、一种集装箱电子封条和一种用于集装箱电子标签与电子封条的连接方法。比如,低功耗的创新,把有源电子标签的使用周期,从最早的一两年提高到后来的3~5年,现在则可以达到8~10年。
董廷龙介绍,使用电子封条的最终目的,是看集装箱从起运港到目的港,途中是否被打开过。一些传感设备借助温度、光线等,通过导线,会将门的开关信息记录到电子标签上。对海关来说,如果中途有箱子开过,那就是重点查验对象,没有就可走绿色通道。董廷龙说,现在记录可以精确到“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开过箱子”。
耿波告诉记者,目前通过导线连接只是第一代产品,正在开发的第二代产品是封条和电子标签一体化,这个U型的一体化产品正好扣在门上,面板会有一些简单的开启记录。“这个一体化装置可独立应用,不一定需要一个系统来支撑,还可以在开环状态下应用。”
在上海港应用的集装箱电子标签里,有一个特殊的设备叫集装箱电子标签哨兵,用来在堆场、桥吊、龙门吊、机床、叉车等场合,配合无线读写器,完成对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唯一性自动识别。“堆场的岸桥和场桥都是很大的吊车,其中场桥的高度在20~30米,如果是进口的岸桥,就会有70~80米。当抓斗下去锁定集装箱,既要保证能读到目标集装箱的信息,还要保证不受相邻位置集装箱信息的干扰。”“哨兵”的技术创新,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
据悉,就在上海内贸集装箱应用电子标签进行示范的同时,课题组也把相关技术制定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草案,争取扩展到国际集装箱运输中使用,并向国际集装箱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中国在该领域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话语权。
包起帆认为,中国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集装箱产量、集装箱港机设备制造等方面已经名列世界靠前,完全有可能使中国的电子标签应用技术引领国际水平和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