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集装箱RFID应用 中国有望引领国际

  【IT168 专稿】2005年12月3日,“浙海325号”轮从烟台港正式起航驶向上海,在这艘看似平常的集装箱班轮上,装载着300多只首次贴有电子标签的集装箱。这次“两港一航”的工业性试验,开启了中国知名条装有电子标签的集装箱航线,完全实现了集装箱运输环节的自动识别和实时信息交换。而此前,在港口间集装箱航线应用电子标签,世界上还没有过成功先例。

首航雪中开拔

  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2005年达到1808万标准箱,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三。然而,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还依赖传统的方式,集装箱的流向、流转和识别基本还处于人工、半人工状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集装箱运输的关键。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科技主管董廷龙告诉记者,上海港务早在七八年前就使用了图像识别技术来监控每只集装箱。虽然在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对卡车采用了条形码、图像软件识别技术和无源电子标签等技术,但是由于识别距离近、可靠性差,而且只能识别卡车,无法识别集装箱,更不能实时跟踪记载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因此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

  5年前,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就开始考虑,如何在集装箱运输过程中,把信息流和物流结合在一起。董廷龙说,当初也曾买来国外技术试验,但是行不通。为此,上海港务和上海锐帆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几方联合成立课题组,开发部署一体化的集装箱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系统。

  在RFID应用中,集装箱电子标签有着非常典型的行业特征。包起帆分析认为,在整个电子标签应用领域,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作业环境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各项技术指标、工艺性指标、功能性需求都远不同于其他领域;此外,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应用是处在一个巨大的物流网络环境下,该网络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地区、多个部门的合作。

  上海锐帆科技信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耿波也承认,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虽然国外有过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应用经验,但由于属非民用用途,价格贵,照搬过来并不现实。因此在标签、芯片、读写器、天线等装置乃至整个管理过程上,都需要课题组消化国外技术,开发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从2005年底“两港一航”试验正式开启,到2006年1月19日,示范线累计完成5294个集装箱试验。董廷龙回忆说,第一次试验当天,正值烟台遭遇50年来的低温——零下40℃,大风大浪还夹着大雪。不过,集装箱上的电子标签都运行正常,因为这些标签即便是泡在水里半小时,运行起来也没问题。

  由于中国的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内贸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内外贸总量的64.4%。包起帆认为,内贸集装箱在中国增长潜力巨大,因此电子标签技术推广的意义深远。耿波觉得,如果真能推广出去,单就国内内贸港的集装箱量而言,都配上电子标签,那个数目将大得惊人。

让悬空箱自动现身

  耿波告诉记者,上海港务的内贸集装箱电子标签应用示范,开启了国内先河。它采用电子标签,记录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的物流信息,能实现全过程自动识别,将信息流和物流融为一体,并对集装箱运输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实时跟踪。

  据了解,上海港务建设内贸集装箱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应用系统时,把它分为三级体系。其中,集装箱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完成集装箱信息的实时采集和自动识别;港区无线通信系统,完成在港区大环境下的数据无线传输通信,将前端电子标签系统的数据传输到后端的集装箱信息实时交换系统;而集装箱信息实时交换系统,完成后端对集装箱信息的实时处理和管理,并进行EDI数据交换,以实现起运港和目的港之间的集装箱信息实时交换。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