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很多学校、各级教育部门或者教育机构在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时,缺乏统一规范,而且相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交流沟通,信息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严重的甚至会成为信息垃圾。
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对进展缓慢,步伐也不一致,自说自话现象一度较为突出。
标准缺位
我国教育行业真正的信息化是从1994年开始,以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正式启动为标志。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中国教育科研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先后启动,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省域网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教育行业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高校的教育科研网格尤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网格公共支撑平台CGSP,中国教育科研网格集成了分布于全国13个省市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存储、数据、软件等信息资源,建立了聚合计算能力达到16万亿次、存储能力达到180TB的网格环境,并开发部署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网格应用,整体规模与核心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也在各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成立。目前已发布了包括《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内的一系列与高校信息化工作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与示范工作。
高校的标准化意识逐步增强,52%的学校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46%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81%的学校制定并执行了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规范。
尽管如此,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对进展较慢,尤其在中小学应用层面,除了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已积极将《标准》纳入自己的系统建设之中外,仍有一些学校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摸不清头脑。而软件开发商们推出的系统也是五花八门、功能不一。其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标准不统一,相互间无法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