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影响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因素及对策

    【IT168 信息化

    一、影响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因素

    ㈠学校缺少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统一发展规划

    1、由于校园网建设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实施时缺少连续性,导致不同时期购买的设备兼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只考虑一次性投入,而没有考虑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没有具体的校园网建设参考方案作为参照标准,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的资金投入情况来选择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这样就出现了各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差距较大。而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往往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设计,很少考虑校园网应具有的教学功能,于是出现了硬件设备及配置比较好,应用层次却较低的情况。

    2、校本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计划性。学校大多采取外派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而没有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即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但也只是一次性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而且校本培训只重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致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普遍把握不理想。

    ㈡学校治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的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使学校成立监督机构,监督成员构成不够合理,而且并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等进行公开地监督检查。

    2、学校鼓励政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机房设备维护,还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评职称、算课时量时却不能和主课教师同等待遇,致使教师很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很费时间,但年终评选时并无嘉奖,教师的积极性很受挫。

    ㈢校长的个人意识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更关心的是学校的经济来源和学校的升学率,缺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的深入地的思考。校长的个人意识也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例如一所学校的校长非常喜欢运动,校长就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却少之甚少。

    ㈣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信息化环境建设

    1、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以及教师的排他心理,即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冷落,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2、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即本体性知识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还应包含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治理艺术、人际交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对于这些条件性知识,教师依然缺乏。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几点对策

    ㈠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1、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常规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资金,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充分分析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首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制定常规计划时也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部分设备的可扩展性;二是应变计划,根据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上面已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很快,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但要本着够用、能用、好用的原则。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并制定具体的短期和长期计划。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从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计算机维护技能的培训。
    从重单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
    从重个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到重教学应用培训。
    从重操作技能培训到教育思想、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教育应用并重。
    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体系到建立分层、分模块的培训体系。
    从一次性培训体系到建立发展性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中常使用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教师经专家的重点讲解提示后,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展开小组讨论,从而使教师参与到培训的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主要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㈡加强治理

    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治理过程就是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操纵其运行,以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治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治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治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对学校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调整。学校建立监督检验机制,尤其是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监督成员应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家长,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达到监督的目的。以此保障信息化环境得到充分地运用,而不至于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完善鼓励政策。教师的应用与替代板书、由人“灌”变成电“灌”不是等同的,学校建立完善的评价及鼓励体系,应根据教师的应用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有所区别的对待。采取提职、奖励等不同形式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支持,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年终时职称的评定和奖金与任课教师机会同等。

    3、治理者的再教育。现代治理理论十分重视治理者治理理念和行为在治理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治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凭借组织赋予的权力,依靠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教师中建立起集中体现校长治理权威的治理力。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目前培训体制中很少提及校长的专门培训,日后也需加强校长培训,使得校长能够与时俱进,充分熟悉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非凡是要善于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治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师资水平上不去,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就无法谈及。基于这样的熟悉,围绕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工作。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的全面推进有待于任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⑴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教师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目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最缺乏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弱化教师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⑵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阐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定,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预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在教师看到教学效果之后,就能自发的使用,其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产生冲突。

    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①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注重到全体学生,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熟练把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地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地反馈和调节。

    ②反思能力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要在读书中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在观摩学习中反思,在与同事的交流和社会活动中反思,以及对外在评价的反思。学校要为教师创设反思的气氛,如学校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说课,相互评价,反思其教学设计。或者适时地组织教师交流,教师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其他教师,在充分交流,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这样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不同的观念。最后将自己的体会写成反思札记。适当地干预有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③教研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都说明了当代教师要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作为学校首先应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