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人之器; 装备,国之器。”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意志。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之一;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为装备制造业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发展蓝图。
受到政策的导向,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自然也成为备受瞩目的亮点。通过调查采访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记者发现,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制造企业,它们的管理信息化、产品信息化和制造过程信息化基本已经完备,并已经完成或超越了系统集成阶段; IT已经融入企业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必需品。
支撑国际化战略
在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的宏观背景下,单单在国内施展拳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走出去”是它们的必然选择。而“走出去”是靠柔性IT技术架构和应用系统支持业务管理做支撑的。
2006年,三一重工投资6000万美元,在印度孟买附近建设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这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最大一笔直接投资。此外,三一重工在美国也投资兴建了制造基地。由此可见三一重工走国际化道路的坚定步伐。
三一重工是我国机械装备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在其主打的16大类、150个系列产品中,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以及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等产品一直保持着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2006年,三一重工的营业额为80多亿元,其中,国际市场份额为1亿美元。其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在全球100个国家设有营销网点。
今年,三一重工确定了其自身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那就是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三一重工IT本部总监吴云峰说,“为了支持业务发展规划,IT支持业务也要有相应的侧重点,主要是从支持创新的三一制造模式、现代的产品研发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球客户服务平台等几方面着手。
2006年,三一总部SAP ERP ERP系统成功上线,并实现与PDM的实时集成,较高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基于ERP系统平台,采用条码、电子看板、立体化仓库等现代工具和手段推进三一JIT生产管理模式。
“三一是一个多品种、中批量、按订单生产的离散型技能密集企业,三一要成为世界级制造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来构建先进的制造系统和管理系统。”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多次强调,“企业信息化要作为三一核心竞争优势来培育和发展,IT应用是三一超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据三一重工IT本部IT规划控制部部长陈昌根介绍,“2004年以来,三一的信息化投资每年都在4500万元以上。”三一创建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工程机械装配流水线,是国内第一家实施CIMS示范工程的民营企业,率先在行业内启用800呼叫服务中心。
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涵盖三大方面: 一是管理信息化,包括SAP的ERP系统、PTC Winchill的PDM系统、自主研发的ECC及门户系统,并实现了以ERP、PDM、ECC为核心,以门户为平台的集成。其中,服务平台下面包括呼叫中心和ECC,ERP、PDM、GPS远程设备监控系统等信息都可以反映到ECC中,由此便于领导层的监控与决策。二是产品信息化。三是制造过程信息化。
“通过对不同系统的集成,三一总部已经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一体化、产销存计划一体化。”吴云峰说。2007年,三一将在全球八大产业园“复制”本部的ERP与PDM,将企业信息化管理延伸到下属企业。
与此相似,地处湖南株洲的中国铁路运输装备重要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的信息化进程也是缘于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通过对生产计划、备料、生产、组装等环节的控制,原设计日生产能力为14台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16台产品了。
早在1990年,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就将运盐敞车出口到博茨瓦纳。此后,相继向世界各地批量出口了工程用平车、凹底车、漏斗车等多种车型。2003年7月,株洲车辆厂生产的900辆运矿石敞车出口到了巴西,这是中国铁路产品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正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采购需求带来了企业各方面业务量的激增,原有的国有企业粗放式管理暴露出诸多弊端,工厂在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停工待料的情况经常出现,配件交接数量不准,制品清查困难、有账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几千个零件不知去向的事情也曾有过,在制品和仓储物料的账物相符率不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果还是延用这种粗放式管理,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由此催生了精细化管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