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需应变 经济效益立马可见
智能系统提高了公交车的“智商”,自然也就容易见到经济效益。说到经济效益,乘客也许体会不到公交系统运营的成本压力。虞桂明表示:“油价在不断上涨,车辆报废增多、更新加快,公交车即使空驶也要保证出车,巴士集团自身也是上市公司,赢利压力非比寻常。智能系统单在减少车辆空驶里程方面就为集团省下了很大一笔开支。”
车载智能终端提高了公交车的“智商”
过去,公交车的运行线路是从停车场到始发站,然后开始一天的运营。有了智能系统后,公交车可以从线路的任一中途站点插入运行,不必到始发站等待排班;同一个集团的车辆还可以机动灵活地调整线路,载客量不多的车辆可以支援高峰线路,既能提高运能和收益,又能提高社会服务质量。而司机在换线路时,只需要刷卡就可以进行调整,车辆将自动把头、腰、尾部的显示牌换成新的线路内容,途中的提示语音也同步更换,真正做到了“随需应变”。
车辆按需调整线路为巴士集团省下了又一笔备用车辆费用。巴士集团路上跑的总计有7000余辆公交车,在上智能系统之前,为保证重点线路高峰时段的运力,每个分公司都要保证10%的备用车辆,整个巴士集团则要预备700辆备用车。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公交车档次不断提高,便宜点的如桂林大宇一辆也要50万,品牌更好的瑞士申澳则达70~80万。如果继续保持原有数量的备用车,对巴士集团而言,资金占用则非常严重。但上了智能系统之后,每个分公司保留的备用车辆大大减少,多出来的备用车可以支援繁忙线路,每年节省下来的采购、维修费用超亿元。
智能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如此可观,谁曾想到当初上马的时候,司机、调度员、分公司经理都一致反对呢?虞桂明为记者揭开了这个秘密。以前,部分司机喜欢耍小聪明,故意漏过某些站,直接把车开回终点,却不仅不会受罚,还可骗取节油奖;有些调度员跟司机关系好,司机跑四圈他给记5圈,现在都无法作弊了,因为系统路单的自动报表和人工报表一对照,误差值超出一定范围就意味着有猫腻。
另外,一些分公司经理以前都私设小金库,比如把车借人春游,租金都放到自己的小金库里。现在可以利用定位系统查到车是否在线路上跑,车辆只要没有在规定线路上行驶,都会被视为异常情况,事后要接受调查。而在加油方面,由于加油卡与系统进行了信息整合,每辆车加了多少油,是否有异常情况,都能被后台系统发现。
总之,智能系统的上马,意味着司机、调度员、分公司经理再也无法为自己谋私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