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资讯】这些年因为软件造价评估技术、方法和标准的缺失,在软件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常常会发生“0元中标”、“10元中标”的现象;同一个招标项目,不同厂商报价相差几倍的现象也常常发生;项目结项时甲乙方因为对项目的造价数额达不成一致、进而引发纠纷甚至进入司法程序也屡见不鲜。这样一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业界,即如何度量和评估软件项目的成本,这也是如何管理好软件项目的一大需求。
过去的专家经验虽然有些作用,但是很局限。对于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专家给出的估算结果差别很大,而且不能判定哪个专家估算更准,给主办带来的风险是无法计算的。最关键的一点,等项目做完了发现实际发生费用与计划费用差距很大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偏差,究竟是软件规模估的不准呢,开发团队的效率发生偏差呢,还是需求变更导致的。就更谈不上用量化的方法来管理和改进提升了。
有关主管部门从2010年就开始高度重视该问题。2013年北京市质检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发布了《信息化项目软件开发费用测算规范》(标准号DB11/T 1010-2013)、《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号SJ/T11463-2013)两项标准。标准解决了软件"开发费用"的测算问题,对软件"运维费用"应该如何测算并未涉及。随着各行业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运维类项目占比加大,对于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软件运维费用的测算问题也成为重点。
北京市在2016年3月发布地方标准制定项目中,对《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规范》正式立项,项目编号:20161065。日前,北京市地方标准《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规范》和《信息技术软件项目测量元》日前正式完成报批稿并正式提交报批。预计将于2017年6、7月份正式发布。北京软件造价技术创新联盟、北京科信深度科技有限公司是标准的核心主笔单位。
今年即将发布的《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规范》,则主要是规定了软件运维费用测算的方法和过程、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和参数,此项标准发布后必将对软件运维费用的测算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解决广大用户长期以来难以量化测算软件运费费用的难题。
在信息化项目软件费用测算标准化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前列,在全国各省市中也是关注较早并取得显著成果的。相关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北京市软件和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为其他省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现将北京市地方标准《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规范》和《信息技术软件项目测量元》报批稿提供给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