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6Esri空间信息技术开发者大会”上,Esri中国副总裁沙志友分享了他从整个IT技术发展浪潮中来关照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所获得的心得。
IT观之一:地图本是大数据
沙志友指出,如今我们获取地图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成本越来越低,每个人都成为了地图信息的贡献者。这使得地理大数据的“大”字真正体现了出来。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测绘数据与专题测绘数据,也包括大量的视频数据、无人机影像数据,也包括很多传感器实时回传的监测信息,也包括社交网络实时产生的各种用户数据。所有这些构成了地理大数据。IT大数据的思维同样对地理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管理数据的方式、分析数据的方法、共享数据的形式等。所以,建议大家试着多用大数据的思维去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各种地理问题。
IT观之二:地图是个万花筒
在沙志友看来,以前地理不是一个万花筒,它是比较聚焦的,它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专业的分析。而现在,我们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很多信息获取的手段,有了很多信息交流的工具,所以地理就成了一个万花筒。它可以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地理信息,这些人可以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是政府部门中那些不懂GIS技术的人员。很简单的例子就是O2O,它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闭合。O2O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首先必须要具有在线支付的特性,有了这点才能实现消费的闭环,其次线下消费必须与地理相关,因此位置信息就成了整个移动互联网中一个很重要的入口。如果说PC互联网的入口是搜索引擎,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一就是地理位置。
对于组织机构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针对一个单位的系统,如果梳理一下,大概可以归纳为6大业务方向:位置智能、资产管理、规划设计、移动办公、态势感知、协同办公,它们都与地理信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张地图可以撑起一个机构的任何系统。对于人来说,不论是科研人员、管理决策者,还是一线业务人员、野外作业人员,甚至是财务人员、人力资源人员,都可以通过使用地图将其工作串起来。可见,一张地图也可以武装一个组织中的任何角色。正是基于这两点,地图成为了人们工作沟通与协同的媒介。我们可以把要表达的信息附加在一张地图上,同时将这张地图与别的系统,其他的部门进行信息流动,从而成为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
IT观之三:平台为王?地理也不例外
当前,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都宣称自己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其实平台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一个舞台,一个中介。平台的意义,就在于搭建了一个舞台,让上面的供需双方产生交互,产生互联,供方提供相关内容,需求方进行内容的消费。地图就是一个平台,畅想一下这种场景,组织机构中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系统都可以在任何设备、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轻松地发现、使用、制作、分享地图。作为地理平台,有很多重要的IT属性。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身份标识,它也是平台生态圈很关键的一点。其次,IT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是地理平台存在的基础。同时,地理平台的架构和过去的软件系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对应的是,地理平台的技术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们关注基础数据模型,平台时代我们要关注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表现模型;以前我们处理的是静态数据,现在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实时接入数据;以前大家比较关注单机的分析应用,现在这些分析和应用可能都要通过云端来提供,等等。
IT观之四:地理世界,不仅仅是技术
在现在的地理世界,如果想真正做好一个平台,不仅仅需要考虑技术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人和方法。沙志友对于搭建Web地理平台给出了六点建议:要获得组织机构高层的支持;要有大IT观,将整个机构的IT人员都要团结在一起;要寻找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力争投入产出最大化;永远不要忘记创新,这是地理平台中的亮点所在;配置优先,快速交付,从而能够跟得上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革新;运维/运营管理也要跟上,这是地理平台真正发挥价值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