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智能投顾倍受关注 业务模式却不清晰

  【IT168 资讯】 智能投顾成为行业热点

  自Betterment与Wealthfront 2008年成立,2010年产品上线以来,2016年美国智能投顾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金。同时,智能投顾也成为国内热词,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依据慧辰舆情监测产品计算了“智能投顾”热度指数,从数据上来看(详见图一),2016年7月开始,关键词“智能投顾”的热度显著提升,迅速成为行业热点。

智能投顾倍受关注,业务模式却不清晰

  智能投顾复制成本低、科学决策等特性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服务范围,同时帮助金融机构节约成本,优化服务,并且帮助投资者获得更科学的投资组合决策(详细分析参考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近期发布的《HCR-中国智能投顾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

  16年下半年开始,京东金融、宜信等互联网金融集团,平安、招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及弥财等创业公司陆续推出了智能投顾产品参与竞争,根据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统计,国内已经有超过20家企业推出不同形式的智能投顾产品,中国智能投顾市场正式起航。

  中国智能投顾业务模式尚不清晰

  然而,中国的市场环境与美国完全不同,首先,中国投资者以散户为主,资本市场波动大,加上国内资本市场ETF产品稀缺,使得被美国智能投顾产品广泛应用的被动投资策略不太适用于中国环境。

  其次,在美国,智能投顾涉及的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建议等服务均受投资顾问牌照监管,这就意味着在SEC注册并申得投资顾问牌照的企业可以开展完整意义上的智能投顾服务(包括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详细见《HCR-中国智能投顾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而中国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分别受到不同牌照监管,直接制约了基于全产业链的智能投顾业务开展,因此,美国的智能投顾业务模式无法直接复制到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的智能投顾业务模式尚不清晰,从已经推出产品的企业来看,主要分为提供投资建议或销售基金、投资海外市场的完整服务、策略开发三大类。(详见下图二)

智能投顾倍受关注,业务模式却不清晰

  金融监管政策往往落后于金融创新,受制于此,理想的智能投顾业务与国内分业监管的政策产生了冲突,使得中国的智能投顾业务模式前景模糊,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目前参与智能投顾市场竞争的公司背景不尽相同,不同的机构源于自身的资源和在行业的角色定位不同,选择的切入点和落地方案也会大有不同。

  相对而言,传统金融机构牌照相对齐全,并有着丰富的传统投顾服务经验,客户资源丰富,因此,大多将智能投顾作为传统投顾服务的补充手段。以目前资管行业最大的渠道商银行为例,银行作为资金、信息的第三方中介角色,在构建智能投顾业务时,其目标可能倾向于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增加渠道粘性,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相对应的智能投顾产品可能会更关注为用户带来收益的稳定性。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数据积累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打造智能投顾产品时,可能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服务体验。而创业公司则需要出奇制胜,其优势可能在于算法的突破,重点是基于算法的策略优化,用高收益吸引客户,同时受限于人力资源,会相对倾向于用纯定量方式实现智能投顾。

  因此,在目前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每家的业务形态和产品特点均有很大的不同。在此背景下,慧辰TMT互联网研究部也将着手对中国现有的智能投顾企业进行研究,预计将于3月下旬发布《中国智能投顾应用现状报告》。报告将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进行细化、分类,对其代表性产品定义、业务形态、产品特点、发展方向等进行描述,综合探讨中国智能投顾的业务模式发展方向。 文|TMT互联网研究部 林仁翔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