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评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互联网+”创新者易观国际到最有力的推动者腾讯公司,再到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阿里巴巴……每个人都对“互联网+”的内涵与外延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相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解读与书籍中总有一款适合你。但在介绍一下“互联网+”系列书籍时,首先请扪心自问: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腾讯以社交视角展望“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依据腾讯QQ、微信以及众创空间等,腾讯向泛娱乐、社交社群、工业、金融、能源、健康、教育、智慧生活等一系列偏重于线上、轻模式的产业发起了冲锋。
但“互联网+”的“+”,毕竟不是“链接”,而是融合。书中通过大篇幅介绍了“连接”及其背后的线上、轻模式产业(如泛娱乐、社交),而对真正的传统行业及其产业却论述较少,同时引用大量专有名词,如“范式转移”、“一九法则”、“数字鸿沟”、“智猪博弈”、“时间货币”等,更使全书充斥学院派气息。此外,作为腾讯所出的首部著作,《互联网+ 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为群体编著,但大部分执笔工作却并非马化腾,也非腾讯公司。这与易观国际出版的首部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情况类似,也使得广大读者对腾讯公司再次出版一部能够真正反映腾讯“互联网+”理念与实践的新书充满期待。
对于将互联网思维和传统实业把玩的炉火纯青的雷军而言,“互联网+”理念堪称小米公司发展史的真实写照。事实上,在今年两会上,雷军也的确建议把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更好地把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用互联网来更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但遗憾的是,一向善于制造概念的雷军,并没有在国家意志出炉的那一刻提出一个通俗易懂、富有想象力的词汇。
如果要在国内企业中找一个“互联网+”理念成功实践的代表,非小米莫属。小米的成功为国内备受转型煎熬的传统企业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互联网+ :小米案例版》一书则提供一个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的鲜活案例。与腾讯类似,该书认为,“互联网+”的特征包括用户主权、虚实结合、去中心化、万物互联四大特征,腾讯则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六大特征。在该书第二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小米所实践的“互联网+”价值观、渠道推广、流程、组织以及资源等,这与“互联网+”创新者和实践者易观国际所提出的企业互联网化四大阶段相一致,即营销、渠道、产品以及经营。最后,书中附带介绍了小米在践行“互联网+”理念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建设和利益协调等实际问题。
仅仅一部《互联网+ :小米案例版》,虽不能全部概括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实践,但至少能为“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尤其是传统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实践提供了一个范例。
虽然阿里巴巴对“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孕育与提出并无太多贡献,但在实践和解读“互联网+”国家战略方面阿里巴巴可谓得天独厚。客观地说,对于理解“互联网+”国家战略而言,《互联网+:从IT到DT》一书本身极具可读性。
书中,阿里巴巴再次对其历来推崇的“DT时代”做出全面介绍。与腾讯不同,该书认为“互联网+”之本质不仅仅是连接,更是融合;不仅仅是信息化,更是产业的互联网化。
在国内,阿里巴巴堪称“互联网+”时代产业生态链布局最为完整的互联网巨头之一。由于身处“互联网+”商业创新实践一线,《互联网+:从IT到DT》对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也有较深的理解与实践。但书中对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背景下,“IT时代”如何过渡到“DT时代”,以及大数据究竟如何再造传统行业与从产业链的论述显然不够详实。尽管如此,该书仍不失为一本“互联网+”优秀读本。
通过对比O2O与“互联网+”,以及当前热门的“互联网+”书籍,本文旨在挖掘出两个大热概念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同时试图找出各大互联网巨头眼中“互联网+”究竟为何物。与O2O相比,“互联网+”国家战略更多地代表了重振中国经济引擎重任的产业互联网(而不仅仅是生活服务领域),同时超越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节点环节,而着眼于整个行业和产业链层面的融合。具体到各大互联网巨头,虽然各家核心业务与利益诉求不同,但仍具有一些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