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全面解读:“互联网+”如何惠民生?

     【IT168评论】“互联网+”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它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的重要驱动,同时,也将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

  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就像电一样,过去有了电,能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拿来用,改造自己的行业。

  目前,随着与互联网的结合,养老、医疗、交通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虽然这些态势仅仅是“互联网+”的冰山一角,且是初级阶段,但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多新鲜的变化。这些态势会怎样发展?“互联网+”又会怎样惠及民生?

  互联网+医疗

  网上瞧病未来将升级到健康管理

  医疗也要站到“互联网+”的风口上。“轻问诊”“云医院”“未来医院”……伴随这些层出不穷的概念,互联网医疗正进入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日前,国家卫计委表示,除了有资质的医院开展的远程医疗,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的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那么,互联网医疗究竟是不是都是违规的?今后互联网医疗该怎么开展?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上网看病有望成为少部分群体习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称,由于目前在政策上远程诊疗仍未放开,如“春雨掌上医生”“快速问医生”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只能提供问诊和自诊服务,医生不允许给患者开处方。在这方面,经卫生部门审批的网络医院填补了这一空白。

  去年10月,广东省网络医院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上线启用,这是全国首家获得卫生部门许可的网络医院。网络医院的运行模式,是由医院提供在线医务人员,由第三方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患者可以在网络就诊点直接与在线的医生通过视频通话完成就医过程,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处方,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拿药。

  运行半年来,广东已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逾千个就诊点,每天接诊患者超过500人次。眼下广东网络医院正布点、培训的就诊点有1万个。到明年下半年,广东将有超过5万个就诊点。

  上网瞧病,会不会是大势所趋?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说,上网看病可能会成为少部分群体的习惯,针对的可能是一些不太严重的疾病。但未必会像网上购物那样成为大势所趋。对新的事物,尤其是像互联网这种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新事物,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和应对。

  寻医问药只是互联网医疗的一部分

  陈秋霖说,上网寻医问药,只是互联网医疗很小的一部分。互联网医疗可以带来其他的便捷,比如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依法进行远程会诊,能解决一些不用见到病人本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患者健康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共享,节约成本。此外,互联网医疗还能开展医疗大数据应用,对医学研究、医药开发、医保提高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互联网医疗首先给大家带来的是信息丰富,但这是双刃剑,信息鱼龙混杂的话,反而不利于患者和家属决策。其次是便捷,主要针对一些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最后,也有可能节约成本,通过信息互联互通,控制不必要的费用。

  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坤表示,“未来互联网医疗应该能够覆盖完整的医疗产业链,我称之为‘三生’:养生,保健预防;卫生,寻医问药;休生,治疗后的康复。这是一个更大的闭环,从前端数据采集到后端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的贯通,成为‘出生入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不仅仅是看病的问题,而是从看病升级到健康管理。终极目标是让大家不生病,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互联网+服务业

  美甲买菜贴心服务送到家

  叫外卖?不如上网叫个大厨,爱吃什么点什么。去洗车?不如上网叫人上门洗车。想美容?不如下载相应手机应用,立即有专业人士带着工具出现在您家。“互联网+”的春风下,各类配送服务的创业公司遍地开花,人们的生活正在被越来越丰富的上门服务改善着、提升着。

  各种服务都能上门

  北京女孩李晶,最近有两次“互联网+”体验。一次是在闺蜜的推荐下,体验了“河狸家”美甲上门服务。“手机上预约好时间和地点,美甲师就带着工具箱、口罩、垃圾袋上门服务,很专业、很卫生,”李晶说,“款式挺多,效果也不错,能对美甲师点评,还能省下跑实体店的时间。”

  另一次,李晶在“58家政网”选择了家政上门服务。“我家空气净化器的滤网需要清洗,小区周围还真找不着这样的店。可在网上,很快就联系到了。”李晶说,过去家里做保洁、家居养护,都是通过家政中介来找人,现在通过互联网,价格透明、时间自由,“尽管有了主动权,但上门服务的安全、隐私、服务质量等问题都需要注意。”

  同样家在北京的张丽(化名),住在没有电梯的板楼6层。“以前买米买面买菜,经常得拎着十来斤的袋子,吭哧吭哧爬楼,”她说,“老人本来体力就差,抱孩子上楼,再加个菜篮子,一下子就成了‘弱势群体’。要是等我们下班回来再买菜做饭,晚饭都快吃到夜宵的点儿了。买菜,成了我们家的一块心病。”

  有个周末,张丽在菜市场遇到一款名为“买菜帮手”的手机应用做推广。“品质食材,洗好切好,直送到家,即刻烹饪”的广告语,每一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儿上,“这不就是我最需要的服务吗?”

  这项服务,主打洗切完毕、配好调料的半成品。食材与品牌餐厅的中央厨房合作,确保安全新鲜。扫描包装盒上的二维码,菜品做法就蹦出来了。荤菜、素材、汤羹、凉菜,一应俱全,价位也算实惠:家常小炒肉9.9元,黄焖鸡12元……张丽当天晚上就用手机下单,为家里预订第二天配送的菜品:15元的蒜薹腊肉。次日下午,快递员准时登门,送来菜品。蒜薹青翠,腊肉微香,辣椒姜丝齐备。张丽架锅炒菜,不到一刻钟就开了饭,比平时早了近1个小时。

  安徽青年胡争是一名投资经理,常年出差于北京、深圳、成都等地调研项目。“工作节奏比较快、行程紧张,经常是飞机、高铁、的士来回倒,不停地订票、叫车、住宾馆。有时候还要改签、退票。”胡争说。

  胡争介绍,使用携程、掌上生活等手机应用,可以便捷地实现购票和改签,还能享受积分、免费寄送机票行程单等服务,“我现在都不怎么带现金了,地图和时刻表也不需要。手指点几下,就满足了出行需求,这是互联网改变了出行方式,说走就走。”

  “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不少传统零售商家被电商企业超越,生活服务类商家已将转型的目光聚焦在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随时随地接入很多生活场景,例如交通出行、美食娱乐、医疗健康、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等。”阿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说,“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使得日常的营销、消费、支付更加便捷了。”

  “互联网+”不仅让消费者享受到“送货上门”,如网上订餐、购物,还让消费者体验到“送人上门”,如美容、保洁等服务消费。过去需要消费者到实体店或通过实体店才能享受到服务,现在消费者选择时间、指定地点。

  “过去,消费者一手交钱,商家一手交货,交易就结束了。现在,用户首次消费后,与商家的交道才刚刚开始。这是因为网站跟踪了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析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向用户提供消费建议或促销信息,”胡争说,“这些信息大多是精准的,多次使用后,有了用户粘性。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衣食住行,也影响了我们的消费习惯。”

  北京松鼠互联科技公司总裁俞锐指出,一方面,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善吃、住、行、游、购、学等民生需求,带来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的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也能在未来让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有机会享受数字红利,实现共享。

  “解决了买菜难的烦恼后,我有了一种依赖,”张丽说,“凡是有什么需求,先在移动应用商店或微信公众号里搜一搜,快递查询、违章查询、24小时送药上门……十有八九,都有求必应。”对此,她感慨道:“看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没掌握的信息和技术,没有解决不了的烦恼。你的不方便,正成为别人的商机。这就是互联网的开放共享精神吧。”

  互联网+交通

  定制公交主打一人一座、班车直达

  继打车、专车、顺风车之后,滴滴快的另一项受关注的业务“滴滴巴士”已悄然上线,主打“一人一座”“班车直达”。7月16日,北京、深圳两地的上班族花10元左右就能从自家小区坐巴士到公司楼下。

  定制巴士只是公交领域布局的第一步

  滴滴快的16日起在北京中关村、上地、亦庄、CBD、通州、天通苑、北七家等区域内开通33条往返巴士线路,单程价格在7元到13元不等。这些线路大多是从位于郊区的小区集中区到写字楼集中区。以“通州至中关村”为例,沿路共有十多站。滴滴快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每条线路每天提供早晚两趟班次,未来会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班次。预计到7月底将在北京增开到数百条线路。

  “一人一座”“中途不停站”“一觉睡醒到单位”,这是巴士拼车APP热衷于与公交、地铁等传统交通工具对比之处。考拉班车专家唐集荣举例说,重度依赖定制公交的用户,一类是不想挤得跟男人一样的漂亮姑娘,一类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孕妇,一类是因“公交—地铁—步行”而疲惫不堪的多次换乘者。

  定制公交或许只是滴滴快的在公共交通领域布局的第一步。根据滴滴快的长期规划,希望通过强大的平台流量、品牌影响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整合各类客车、巴士资源,推出面向公众的定制公交、智能班车和校车等业务。

  平均出行时间节省三分之一以上

  记者16日体验了滴滴巴士这一服务。先是要关注滴滴巴士的微信账号,找到自己要乘坐的线路,然后在账号内购买巴士车票。在线路内,还会显示司机的姓氏和巴士的车型以及座位数量。

  滴滴巴士是一辆被喷成橙黄色的巴士,在每个停靠点,巴士都会做短暂停留。不过,各站并没有明显指示牌,而是要靠手机地图来寻找。地图上,用户可实时看到所乘巴士的位置和自己的位置。

  滴滴巴士购票时间是发车前30分钟。开通首周,各个线路均只要0.01元即可乘坐。上车检票的工作也不需要司机来完成,而是在手机上自行检票,上车时,乘客只需出示检票页面即可。

  滴滴巴士并非首家定制公交,之前嗒嗒巴士等已经开始商业化运作。嗒嗒巴士将人均每公里价格由0.6元降低为0.4元,约等于地铁票价,并且突破了传统客运企业要求定制班车“按月预订”的限制,允许按天购买。最终通过线路优化和合理设置站点,再加上公交专用道的便利,实现嗒嗒巴士平均出行时间比传统出行方式普遍节省三分之一以上。

  按照美国旧金山的“定制公交”Leap的模式,车上还可售卖食品、果汁、咖啡。一旦热门线路实现大规模复制,线上用户群将转化为线下巴士里的消费力,为外部品牌提供营销渠道。嗒嗒巴士推广员施涛说,下一步,嗒嗒巴士会为车上乘客提供免费的早餐、矿泉水、WIFI。

  互联网+家装

  高性价比让装修省钱省力不闹心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装修是家装O2O目前的主流趋势,如果这个行业诞生一家像京东一样的公司,一定是一家互联网装修公司。

  家装O2O包括互联网装修,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家装O2O的发展阶段和用户需求来看,起先是中介模式,成为业主与家具建材经销商、业主与装修公司、业主与设计师、业主与工长等中间平台;之后随着互联网工具及互联网思维对家装的冲击,才有了“互联网装修”模式,与传统装修的不透明、不简单、猫腻多、体验差等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让用户爽起来。

  相比较传统的家装O2O来说,互联网装修到底是做什么的?解决了用户哪些痛点?为什么就成了家装O2O的趋势?

  一是性价比极高,省钱。对有一定消费层次的装修用户来说,价格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但性价比大部分人还是看重的。而互联网装修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不管是599元/平米,还是699元/平米的报价,都低于市场1500元/平米的一般行情价。

  二是让装修变得透明、简单。家装产品消费是家庭消费里面最复杂的产品,信息缺失,透明度差,用户非专业,需求不清,有选择障碍;且家装行业不规范,猫腻陷阱多,用户真假辨别;还有店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差,建材家具送货延迟,用户消费体验差,装修费时费力还闹心。而互联网装修提供了让信息足够透明,让装修变成简单的一站式整包装修产品,解决了用户对装修一切想象的痛点。

  三是使个性化最大化的标准化。如果完全个性化规模做不大,复制很难,迅速占领市场是个问题;而完全标准化也不现实,一是家装产品大多是非标定制,二则用户需求肯定有差异,众口难调。

  四是快速崛起,发展迅猛。凡是用户体验极差的行业,一旦被洗牌,那用户真会疯的。以号称“性价比高的互联网装修”蘑菇装修为例,今年1月产品正式上线,不到13天,官网预约超1300位,在2月7日西安站产品说明会前,首批施工30户口碑房被提前抢完。

  五是有家装行业背景,很硬气。家装O2O被互联网改造,肯定得底子好,不懂装修,就算小米总裁雷军亲自干,时间成本也耗不起。只要是发展快的互联网装修都有传统装修的背景,就看深浅如何了。如百变加有海尔家居的经验,蘑菇装修也有兄弟品牌我要装修网的背后支撑,其中我要装修网已在家装行业深耕7年。

  六是用硬装争夺流量入口。这是互联网装修产品的特点,通过低价甚至不赚钱的硬装获得用户流量,再辅以社区、口碑、增值服务增强用户粘性,最后在后续的家具、软装及智能家居寻求前端资源的后续利润突破。

  正是围绕用户痛点出发,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解决了装修不透明、增项漏项多、服务体验差、用户需求不清,才让互联网装修快速崛起。

  互联网+养老

  简单实惠老年人也能享受智能生活

  一边是子女们熟练地用着互联网,找吃的、找玩的、找用的;一边是爸妈们闲坐一旁,或不解其乐,或欲试不能。这是如今不少家庭内的情况。

  老年人与互联网,真的“八竿子打不着”吗?传统养老服务能否借“互联网+”的东风,创造新商机,带给老年人实惠?日前在京召开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研讨会”上,专家与业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老龄化孕育老人商城等新商机

  中国的老龄化有其特点。首先是基数大,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龄人有2.142亿,占总人口的15.5%。再者是增速快,根据专家预测,到2053年老龄人将达到4.7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35%。面对老龄化,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仍显得相对滞后。

  唯创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振说,许多的中国老人,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做了一个上千人的调查,发现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不足3%。有人说老人舍不得买、脑子慢、看不清,但老人们回答得很可怜:就因为没人教。

  老人用智能手机、用网络的比例如此之小,换个角度看,正说明市场的潜力是如此之大。

  比如说,在买东西时,老年人很无助,挑选衣服、尿不湿、轮椅、旅游产品时,老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产品信息,很难决策。他们从这里发现商机,去年上线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网上商城。产品价格与效果公开透明,老人不满意时,可以退款。老年人网购养老产品,成为了他们的一片“蓝海”。

  现在国内许多老年人,既有消费能力又有闲。让这些老年人习惯智能手机、上网购物,并且利用互联网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不仅可以撬动养老市场,创造新商机,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产品和服务要够智能够人性化

  王振说,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让老年人接受,那问题一定不是出在老年人身上,而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智能,还不够人性化。

  王振说:“我们推出了一款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智能手机。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对焦、按快门,我们就告诉老人,只要对准人,一微笑或一伸‘剪刀手’,手机就自动拍照。”

  除了拍照,老年人还应该享受网购的乐趣。网购的一般操作,对老年人来说比较复杂。他们就给老年商城里的商品做了二维码,还给老人本身做了二维码。老人的二维码跟支付卡绑定,还集成了老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要扫一扫商品的二维码与老人自己的二维码,再输入密码,订单就直接生成了,既不需要登录,也不需要找各种按钮。

  有记者疑惑,养老与互联网如何对接?老年人与企业能“双赢”吗?王振称,“微信的运营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微信始终是免费的,那它怎么盈利的呢?它做的不是一个产业,是全产业链。链条的核心是社交,微信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入口。微信支付、发红包、打车、订票等延伸出来的链条,才是盈利的。这就打开了思路。”

  王振表示,“做养老‘互联网+’,往往不是直接从老年人身上赚钱。老人在我们这里买东西,一般会更便宜。比如我们跟肉企合作卖牛肉,每斤售价比连锁超市还要便宜5块钱。我们让老人们得到了实惠,也给肉企拓宽了销路。我们跟肉企签协议,老人们付的钱,要在我们的账号上放一个月。我们做的,其实是金融模式。”

  他们还有类似的模式。比如老人想买1瓶水,他们会向老人介绍:如果您想现在就拿到,这瓶水卖原价;如果您肯等1个月再拿,就能便宜1毛钱。老人们并不怕物流慢,只怕不便宜。老人认为省下来的钱就是赚到的钱,多等等没什么。

  再比如,快递在“最后一公里”的人工成本很高,王振他们就鼓励老年人到实体商城自取,这样就能把商品成本减少8%。如果老人自己提货,他们就送3个鸡蛋。这样,老人一般都愿意自己提货,到了实体商城有时还会转一圈,买一些别的回去。通过上述这些模式,就实现了“双赢”。

  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陈谊称,他认为政府在此方面核心的工作,就是放开养老服务产业,政府能够退的都退出;社会能够干的,都由社会来干。社会干不了,也不愿意干的,再由政府兜底。

  什么是“互联网+”?

  专业地说,“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通俗地说,“互联网+”其实就是指,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各行各业进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遇,说简单点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不过,“互联网+”的概念其实远远大于“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概念。因为,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行业,跳出了一个行业范畴,互联网早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也没有传统企业这样的概念了。互联网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的引擎,是效率的引擎,是创新的引擎。所以,“互联网+”时代,应该是介于互联网时代和后互联网时代之间的这段时期。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