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环境产业数据采集的逐步信息化站上云端

  【IT168评论】如今,随着环境产业数据采集的逐步信息化,不仅让环境管理部门、环境企业及时掌握了更多的数据与信息,更达成了优化环境管理的基础。在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和理念已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手段的同时,未来还需尽快制定环保数据资源服务产业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

  近期,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一系列“互联网+环保”行业的整合应用设备、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基于环保云、智慧环保的空气质量一体机、城市扬尘监测设备等在展会上受到追捧。通过互联感知(采样)、实时传输、智能数据分析、实时结果推送,将水处理服务与大数据、云计算整合而生的“水处理大数据云平台”,被河南大河水处理公司苗伟带上展会,由他们自主开发的这套系统刚刚被评价为“为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创出了新路子”。

  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从在线监测到大数据应用,环保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数据中掘金

  6月19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大讨论上讲到,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如今,公众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信息发布,很多人手机上都下载了查询PM2.5浓度的应用软件。从今年1月1日起,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现了实时发布全覆盖,所有数据在环保部的网站上都能查询到。

  此外,环境数据传输也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据环保部环境监测司汪志国介绍,现在全国各个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地表水数据、饮用水源地数据、土壤数据等,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传输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由监测总站负责审核并形成综合报告。

  据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的1万多家国家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基本上都装有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四大类需减排的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我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环保部门使用手机、笔记本等便携设备协助环境执法。“把执法程序固化在手机APP和电脑软件里面,现场考察工厂的排污指标情况时,只需要将达标部分画勾,未达标部分画叉,就可以自动生成执法笔录。”环保部监察局杨子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环境数据采集的信息化,不仅让环境管理部门、环境企业及时掌握了更多的数据与信息,更达成了优化环境管理的基础。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互联网环保APP蔚蓝地图为例,用户可以通过它获得全国各个地区水、空气、土壤的参数和指标。“蔚蓝地图充分体现了环境监测的全民参与和服务自治。”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事业群业务拓展专家胡穗说。

  互联网驱动

  在珠三角区域承接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的广东长天思源环保科技公司,也正着手将在线监控数据通过APP、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方式发布,同时研究重点污染源的数据挖掘、分析,为政府部门、企业、公众提供精确信息服务。

  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大数据,给致力于环境数据开发类公司带来巨大机遇,召唤着他们去开疆拓土。

  与此同时,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呼吁,需尽快制定环保数据资源服务产业政策,编制环保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发布系列数据资源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互联网+”不仅推动了环保产业政策层面的“谋篇布局”,更以新思维推动环保产业迎来满眼生机。

  博乐宝互联网智能净水器的水质滤膜,其使用和耗损情况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这是直接利用互联网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北京金控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举例说。

  促产业创新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加速行业的发展,更为行业的前行方向勾画出清晰的科技路线。”一直从事供水管网漏损管理业务的安恒集团科技副总裁王志军告诉记者,“以我国城市的供水管网漏损管理为例,从噪声记录仪报告漏水声,到水量趋势分析评估漏损程度,再到智能区域压力管理技术等,我们已经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此外,相似的例子也在河南大河水处理公司的“水处理大数据云平台”得到体现,该平台已在山西天脊煤化工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各项数据表明,该系统可提高水综合利用率5%至10%,超标报警时间零时滞,提高了设备运行安全性,降低了工艺设备故障停机次数。同时,该平台还可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减少化学药剂、耗材等运行材料费用成本20%至30%,综合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

  “环境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管理等多领域成熟的技术做了一个集成,‘互联网+’就是把这些元素都加进来。”苗伟介绍,该平台为第三方运营服务提供了全套科学的实用工具,为提升工业用户效益和发展第三方运营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技术集成的创新到产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给环保产业带来更广阔的疆域。“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环保’或许能够成为当今产业潮流中最为夺目的产业之一。”这是在刚刚落幕的“互联网+环保”产业发展论坛上,政策决策者、与会企业代表们的共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