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如何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IT168信息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全球正在发生一场以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波的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也是通过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两化融合管理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日趋成熟,在此背景下,工信部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制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并按计划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在14年开始全面落实全国的两化融合试点工作,最终确立了首批500家试点企业、80家贯标服务机构,10家认定机构。各试点企业在工信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逐步开始两化融合体系的导入工作,在贯标服务机构的辅导下,到2015年初已经有200多家企业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且通过了认定机构的认定推荐。已经完成管理体系导入的企业,经过体系发布、试运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阶段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两化融合的贯标导入可分体系建立、体系实施、体系认定和体系保持和改进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期,在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可以按照打一场攻坚战导入体系,第四个阶段则必须是通过持久战才能有所成绩。进入到第四阶段后,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企业主管两化融合主管人员容易产生困惑。

  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已经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根据企业战略明确竞争优势,根据竞争优势确定拟打造的新型能力,依据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制定长期和阶段目标,在为实现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部门首先应按监视与测量的相关程序文件要求,对企业各项两化融合工作过程进行审核,以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四要素为抓手,以内部审核、考核为手段,对两化融合的各项工作常抓不懈,作为企业的常态化工作,促进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审核的重点在执行过程的检查,也就是检查日常工作是否按照程序和作业规范去做了,可采用集中审核和滚动式审核的方式,按照部门或按照项目检查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确认体系的正常运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两化融合是全新的体系,企业在通过消化吸收和自有管理体系的融合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体系建立过程难于一次到位,所以企业两化融合的推动者,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管理体系下推动体系要求的严格执行,一方要不断审视体系文件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组织对现有体系进行修订,包括对程序文件的增、删、改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必须是建立在执行和检查的基础上的,根据审核、检查的结果,分析是执行的问题还是体系本身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果是执行不力,依据考核体系考核,如果是体系不完善,则修订完善体系文件。

  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的提升必须体现在两化融合目标的实现上,经过体系的建设过程明确了两化融合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在两化融合项目和各项业务工作中,根据目标和体系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监视与测量的指标。常态化对指标的进行监视和测量,确认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对目标的实现其中评估与诊断是关键步骤,企业可以依据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的评估与诊断的平台进行诊断,更为合适的是建立企业自身的评估诊断程序,从基础建设投入,包括两化融合的人、财、物的投入;两化融合应用情况,包括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的运行情况;效益情况,包括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改善,等方面建立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建设过程中,企业应依据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需求和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参考监视测量的历史数据,聘请外部机构进行管理诊断,建立并不断调整评测体系。如果不能建立一套适合企业的评估体系,则不能准确找出企业两化融合关键点和问题点,也无法准确了解到企业两化融合的进程和发展阶段,更无法将两化融合的成果和经验准确的表述和共享,所以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的评估诊断体系,是两化融合贯标的持续改进和促进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要工作。

  综上所述,两化融合体系导入以后,仅仅是引进了企业进行两化融合的方法论,是否能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优势的保持和效益提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其关键的几项工作分别是不断调整体系和企业实际管理需要,形成与企业战略要求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文件;保持常态化的运行体系;建立企业的自评估体系,评估企业两化融合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的保持情况,使高层管理者能够依此做出正确决策,带领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有新的飞跃。(作者系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质量管理部经理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