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做好企业信息化生态建设

  【IT168 评论】最近在阅读 Kevin Kelly 的《失控》,他在书中提到“人们在将自然逻辑输入机器的时候,也把技术逻辑带到了生命之中”,而他在2010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中也说:“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回想最近不断涌现出的技术最新成果,如机器人、日益智能的搜索引擎、无处不在的云、物联网等等,都在验证着人造系统的生物化特征日益显现。

    从一个开发人员到现在转型为管理者,我几乎每天都在和人造的信息系统打交道,虽然公司属于传统行业,但是内部信息化环境仍然时不时体现生命不可预知之处:

    精心呵护却难以成长。某个系统无论花费多大力气推广和优化,用户就是不喜欢用。

    存在叛逆期。某些系统会出现一些违反常规的(不是由于系统功能bug导致的)不稳定,并且主要集中在上线之后的一段时间,慢慢磨合之后才能稳定下来。

    无计划的随意蔓延。本来是将某系统用来做A用途,结果用户硬生生给用做其它用途,并且用的还挺好。

    面对信息系统的种种任性,信息管理人员要如何驾驭好与“它”的关系呢?

    第一、选择合适的系统。每个活系统(人、社会、国家、公司等)都有自己的基因和特性,要将信息系统成功的在某个组织内实施,应保证系统的基因与组织基因的吻合。换一个不那么神秘主义的说法,就是系统要符合公司文化、管理方式和用户习惯。具体来说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看系统的架构是否具备活系统的特性:稳定的核心(技术、框架的稳定性)、开放的心态(标准接口、API)、良好的交互(输入输出的友好度)、是否具有演化基因(系统改进的可能性与效率);其次需要靠信息化管理团队准确了解公司业务、用户需求,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两个系统从心理上接受对方。

    第二、促进系统的修复与改进。一个良好的系统应该具备容错性、同时可以自我修复和改进,虽然这个终极目标短时间无法实现。但我们可以通过敏捷开发和DevOps等开发过程的变革,加强客户、研发和运营的协同,加速系统的持续改进。我们从2013年开始在公司内建立起不同的系统线运营团队,改变了以前只有技术工程师的队伍配置,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模式,让运营团队深入部门,通过对支持、培训让用户尽快熟悉系统,同时又持续收集客户意见作为系统改进的输入,利用人为因素促进系统循环,让系统活起来。这个运营模式经过一段的推广目前已初具效果。

    第三、建立信息化生态环境。如同水滴相对于沙漠的渺小,一个信息系统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多大改变,但是当多个功能配合的系统逐渐形成信息系统群落时,随着它们对公司业务流程覆盖度的扩大,信息化价值成倍增加。因此信息化管理团队要着重建设公司的信息化生态环境,这里面包含信息化治理、用户对信息化的认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等等内容,在此不再赘述。但个人认为关键之处是应重视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以点带面完善信息系统生态链。

    当我们抛除传统的系统工程思维,试着将它们当成生命体来理解后,或许会对信息化工作带来更多的拓展空间。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