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树立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

  【IT168资讯】由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承办的首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谢少锋在论坛上做了“树立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主题报告。谢少锋指出,传统的观念认为,质量是产品符合规定标准的度量,而可靠性是产品寿命期望的度量。新的质量观认为,质量指的是产品的适用性,是产品满足需要所具备的自然属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所说的自然属性和固有特性是相通的,该属性包括产品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环境适应性等特性。

  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质量属性包括必备属性、期望属性和魅力属性。必备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满足必备属性的质量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期望属性是更高质量的要求,如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通用质量特性,当期望属性具备程度越高,顾客满意度越高,这是顾客、竞争对手和企业都关注的属性,也是体现竞争能力的属性;魅力属性是超出顾客意料或期望的产品属性或服务,使顾客产生惊喜,提高满意度。

  新的质量观强调产品使用中长期保持良好性能,这实际是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的要求。可靠性是质量的时间属性,在现代质量管理中,质量管理是全面的和全过程的管理,而不仅仅是质量检验,这就要求质量管理和质量工作前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因为设计和生产是产品固有质量形成的决定因素,这同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管理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市场,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产品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存在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质量问题。就电子信息产品的基础元器件来看,其可靠性水平同国外同类产品比较有很大差距。部分国产阻容元件使用失效率达到七~八级,国外一般是八~十级,而集成电路差距就更大;国内电子发射管的保证使用寿命一般为300h,国外为一般1000h。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虽然在性能、价格方面与我国彼此相仿,却能占领美国以及国际市场。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产品可靠性胜过我国一筹。美国的康明斯、卡勃彼特柴油机,大修期为12000小时,而我国柴油机不过1000小时,有的甚至几十小时、几百小时就出现故障。

  我国生产的电梯,平均使用寿命(指两次大修期的间隔时期)为3年左右,而国外的电梯平均寿命在10年以上,是我们的3倍。据统计,2013在全国质检系统受理的用户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申诉中,申诉量排在前5位的产品依次为食品、家具、轿车、移动电话、电视机,电子信息产品占据其中2位。电子信息产品的总体质量状况在国际上的地位总体上是中低端水平,与国外先进产品的最大差异就体现在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差,产品容易坏、坏了不好测、故障不易修,娇贵不耐用。

  电子信息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就是高技术性。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以工业革命以来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既有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又有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还有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的技术。第二就是成长性,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有新产品出新、问世,加速了产品的市场化。相对其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非常快,有代表性的是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翻一番,性能也将翻一番”。三是软件硬件相结合的复合性。除了常规硬件和软件产品外,越来越多的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如智能家电、智能终端。并且软件硬件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高端、融合、智慧的方向发展,三网融合,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综合运用,产品界限和软硬件之间的界限将更趋模糊。四是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性。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建筑、轻纺、冶金等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业门类。例如汽车产业,传统上不属于电子信息产业,但电子信息技术与之结合后的智能化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也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范围了,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向其他产业深度渗透、深度融合的结果,将使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也使电子信息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

  电子信息产业的这些特点,说明电子信息产业的质量工作既有极端的重要性,又有其特殊性。重要性体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代表未来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特殊性表现在影响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的因素较特殊:不仅硬件问题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软件问题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提升电子信息产品质量,作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而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正是这一抓手的核心,必须树立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

  产品的通用质量特性水平,反映了生产力三要素及其外界因素(社会、文化)在结合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因此反映了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科学技术、生产设备、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工人素质、原材料等等,都是产品制造所需要的生产力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产品的通用质量特性水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工厂,生产力综合水平高的,其产品质量往往普遍较高。国内企业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等通用质量特性水平。顾客最关心的,是产品在购买使用一段时间后,是否还能正常使用,这正就是可靠性要回答的问题。正规厂家的设备在出厂时都会检验,并且保证是合格的。设备卖给客户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开始出现故障。一定时间内故障的多少决定于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若MTBF大,产品一定时间内故障比例小,返修少,客户满意度高,若产品的MTBF低,产品一定时间内故障比例大,返修多,客户满意度低。因此,顾客必然选择可靠性高或者是耐用的产品,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期望,顾客在经历了五花八门的产品功能忽悠后,就会转向选择实用耐用的高可靠性产品。

  “顾客至上”、“以顾客为中心”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只有满足顾客要求或期望的质量才是真正的质量、有效的质量,而这种质量的核心是产品可靠。企业产品只有具备了顾客最终认可的质量,也就是在满足顾客明确要求的同时,也满足顾客隐含的要求、期待的要求(期望属性),甚至超越顾客期待的要求(魅力属性),才能紧紧吸引一大批忠实顾客,为企业有效地占领市场,持续地为企业争取效益。

  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将可靠性要求作为产品通用质量特性的核心要求。产品的通用质量特性作为顾客期望属性,一般包含了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质量特性。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特性,可靠性的提高,间接提高了维修性、保障性等其他指标,因此,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先从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开始。以航天领域为例,假设飞行器有5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可靠系数是99.99%,那么系统整体可靠系数算下来还不到1%,根本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必须首先把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才谈得到其他。

  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将可靠性技术作为核心应用于质量设计、控制和质量管理,其核心是将质量管理工作前移到产品设计,途径就是在产品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实施可靠性系统工程。不仅使用适用于硬件的可靠性技术,还要使用适用于软件和系统的可靠性技术,还要发展适用于软硬件综合的可靠性技术。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的是“以可靠性为中心”,但不排除其他已成熟并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应用的其他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而且极力倡导两种技术或方法的互补共用。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软硬结合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以通用质量特性为中心的质量观强调综合的可靠性试验分析能力,强调从单项技术走向技术整合,强调从试验检测走向问题解决,解决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这方面TSQ?“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技术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希望国内的同行能在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实践中创新并推广各种质量可靠性技术,使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质量设计、分析和控制技术发扬光大,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打造“中国制造”的质量品牌。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