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流量不清零:消费者与运营商双丰收

  【IT168厂商动态】自从4G商用以来,关于流量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先是上网速度慢,然后是流量费用贵,接着便是流量月清零,而运营商更是陷入到空前的信任危机。面对网络上、媒体上的熊熊民意,运营商们终于选择了从善如流,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舆论环境的改善。

  由于经营惯性的原因,运营商自认有充分的理由把只是承诺给用户消费的流量剩余在月底清零,但消费者却认为这些剩余的流量是自己购买之后的消费剩余,应该依照实体商品惯例“打包”带走。

  不过,这个问题正在得到彻底的改变。正在开始放号的虚拟运营商已经将“流量不清零”当成了套餐标配,而三家基础运营商也在思路上有了彻底的更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运营商已经在开始直面流量清零问题。最近,广东移动就顺应舆论要求,推出了流量共享业务,而以广东移动在市场地位,这一政策等于是将流量不清零提升到了行业规则的高度。

  运营商承诺用户对未用完的套餐流量进行自行支配,等于是部分承认了流量的资产化地位,这肯定是大大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而用户在流量上的“使用权”和“支配权”的获得,也运营商的流量经营进入到了崭新的阶段,运营商并不会按通常理解的遭受利益损失。

  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后不用再担心自己付款定制的套餐包中的流量在月底就被强制清零,而是可以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平台,联合一群人共同订制大容量包套餐,享受更低的流量单价和更自由的上网体验。流量不清零,是运营商响应民意而从善如流的好政策。

  在运营商层面,因为消费者降低了流量浪费的担忧,避免了流量被清零之后的财产损失感,选择大容量套餐的可能性将被大大提高,而用户一旦选择了大容量的套餐,其流量的使用也将大幅增加,运营商将享受到流量快速增长带来的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因为所有的运营商将逐步都将取消流量清零政策,消费者套餐中的流量成为了其隐性资产,这些资产的转赠与共享类似于资产交易,这种流量之间的流动将产生出崭新的商业模式,未来,流量也将逐步由“资产”上升到“资本”层面,运营商机缘巧合的获得了未来移动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法宝。这种流量“资产-资本”化的过程是在民意推动和政策默认及支持的条件下实现的,运营商由此为基础开启的商业运营预计也将不会触动政策底线。

  观察现在运营商提供的流量不清零政策,多数还存在某种限制,或者是时间上的累积有一定限度,或者在共享方面有一定的门槛,这都是运营商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营磨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流量将会变成运营商出售给用户的虚拟资产,流量将在运营商提供的共享平台上直接交换、交易、兑换,或者还可以使用流量单位消费通信产品,甚至进行网络业务开发上的投资,也就是实现流量的可自由流通兑换。

  流量清零是运营商语音时代遗留下来的经营后遗症,在民意的推动下终于让运营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接受,但运营商却由此迎来了流量经营的春天。当然,消费者更是因此获得了充分的消费自主权,保护了合法权益。

  可以说,流量不清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消费者与运营商实现双赢的政策,让中国的通信运营步入了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