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回顾2012:五大IT巨头的收购兼并之路

  【IT168专稿】欧洲的软件企业中SAP可以说成为了绝对的领导者,SAP是一个绝对纯粹的企业信息化领域的软件与服务的供应商,单纯到无需提及具体的技术仍无人否认它的价值。但是与其他的名企不同,2012年SAP似乎在低调中寻找突围,除了年初34亿美元收购人力资源软件制造商SuccessFactors的收购除外,并无其它太大动作,而且在笔者看来收购SuccessFactors是SAP快速扩充管理软件地盘的最优方式,而且目前来看已经初见成效。这与之管理层清晰的定位不无关系,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萧洁云曾表示“我们没兴趣做硬件,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硬件公司,可以与我们的软件互补。”线路如此清晰堪称楷模,但是SAP才40岁还很年轻。

  1. 百年巨人IBM成2012年收购之王

  从年初的Green Hat(绿帽子)和Worklight开始2012对于IBM这个“百年老店”来讲注定就不会是平静的一年,事实也正是如此。对于有些品牌直至被IBM收购才被人们所听闻。但是细细品来,却会发现IBM的眼光独到之处。

百年巨人IBM成2012年收购之王
▲2012年IBM收购路线图

  2012年9月,IBM以每股46美元、总价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Kenexa,这是一家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供应商。Kenexa业务遍及21个国家,50%以上的客户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在Kenexa提供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大量采用基于云端的应用功能,如招聘、薪酬、绩效管理和员工调查等,另外还提供咨询服务。这笔交易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2012年5月,IBM收购Tealeaf Technology公司,虽然收购价格没有公布,但其目的还是非常明确的。IBM通过Tealeaf的收购增加定性分析功能,扩展了其 Smarter Commerce (智慧商务)计划,使首席营销官(CMO)、电子商务和客户服务专业人士能够实时且自动地洞察跨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在线客户购物体验,从而改进客户支持,改变站点可用性,量身定制营销活动,并提高在线转换率。

  2012年4月,IBM收购先后收购了专攻薪酬和销售绩效管理的分析软件供应商Varicent软件公司和导航软件供应商Vivisimo。前者的收购,可以改变现在很多团队仍然使用的数据库、电子表格等管理方法,将分析功能交到一线员工手中,改善业务运作并最终改善业绩。后者能够推进有关业务分析应用中的数据流自动化工作,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消费者行为,管理客户流失和网络性能,实时检测欺诈行为,并执行数据密集型营销活动。

  2012年1月,IBM同时收购了两家公司,是一家专为云及其他环境提供软件质量和测试解决方案供应商Green Hat,另一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软件提供商Worklight。前者将与IBM Rational 解决方案的整合,提高开发和测试人员的效率、效能和协作水平,而后者则是IBM进军企业级移动领域的重要环节,提供从应用程序到系统之间的安全连接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确切的说2012年IBM要完成的不止6次收购,据笔者得到最新消息,IBM将于12收购收购另外一家与大数据和数据经管的公司。加强IBM在大数据领域和非结构化数据领域的实力。看来IBM似乎收购的意犹未尽。

  除了吸收新的力量,在老的力量整合方面也在不断突破,多年的老品牌Lotus虽然关闭,但我们又看到了新希望。2012年12月14日公测Notes和Domino社交版。IBM让企业办公也踏进社交领域已经迈出一大步,但与同样领域中另外一位巨人相比,到底谁是赢家还得让时间老人来证明。从IBM的收购来看很多还是非常具备代表性的:

  ·硬件瓶颈日趋严重,软件需求日趋显著。

  在IBM的产品线里,硬件产品饱和度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而软件似乎仍有更大的增长空间。2000年IBM财报显示硬件、IT服务、软件三项比重分别是35%、38%、27%,到了2011年则变为16%、41%、44%。很明显因为服务器等硬件产品的增长放缓,IT运维类的收入也会出现放缓迹象,而由此释放出来的软件能量可谓巨大。

  ·企业级移动战略部署逐渐清晰。

  从IBM收购的这些企业来看,2012年IBM华丽转身的起步年。全球曾有3000多位 CIO 参与一项研究,75% 的受访者将移动解决方案视为其即将购买的解决方案之一。而且巧合的是,有史以来,2011年是第一次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超出 PC 的整体出货量。机会从来只眷顾有准备之人。无论从企业级移动应用还是从新的技术感念融合角度,IBM一直在做“有准备之人”。

  蓝色巨人,要钢筋铁骨的硬件巨人走向软硬兼施的软件巨人?让时间给予答案吧。

${PageNumber}

  2. 微软从收购开始大刀阔斧的向前进

  就在前不久,微软似乎知道各大媒体要进行年终盘点似的,为我们提供了一大便利——发布了一段记录微软在2012年终所发生的12件大事的视频。包括操作系统的Windows8、《光晕4》等内容悉数入列。但就企业级而言,应该有一些更加有针对的梳理。

  ·12亿美元收购企业社交网络平台Yammer。

  同样是收购,微软从来都出手不凡。虽然和2011年耗资80多亿收购Skype的大手笔相比,Yammer的收购似乎小气了不少,但是本次收购目的却更加明确,甚至笔者认为其目的之明确加之整合之迅速堪称惊人。6月份收购Yammer帮助它将企业社交连网功能应用到了新版Office上,也使得新版的Office能够具备更多的协同能力。

微软从收购开始大刀阔斧的向前进

  看到这张图,在我心里浮现出两件事:

  第一、 新版本的Office按照微软的版本迭代规则如期发布了,事件确实很大。

  第二、 Office365到底如何进入国内的事“落听”了,微软将与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实现Office 365云计算办公软件、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在中国的落地。

  从今年微软的TechED上笔者看到了新版本的Office和Office365确实无论是协同工作能力的提高、云服务的落地都充满亮点,但是涉及到云模式运营的方式仍然需要从长计议。

${PageNumber}

  ·靠Surface迎战BYOD时代?

  如果没有Surface 全天下人都不敢相信微软真的出手硬件领域。苹果抢占了智能终端市场先机之后,除了安卓似乎没有找到直面的对手,而微软的平板大有打破这个两雄割据之势。

微软从收购开始大刀阔斧的向前进

  且不论Surface的销量到底如何,笔者认为对于微软而言,在智能终端市场上一直没有抵挡压迫的产品是危险的。Surface带来多大的转变还不好说,但至少在企业市场上还是为以后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毕竟传统笔记本电脑已经开始拖累企业的移动办公速度了。

  ·从尽人皆知到面临停止使用的品牌——MSN

  “被取代”这个词对于MSN这个产品笔者并不赞同,用“融合”更加贴心。QQ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帝国的基石,但MSN对于微软,却只是一根羽毛。Skype CEO托尼·贝茨层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声明称“微软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停止提供MSN服务”,引起轩然大波。

微软从收购开始大刀阔斧的向前进

  尽管中国大陆地区依然可以使用MSN,但是不代表全世界都在使用,如果想与全世界同步大家只能提前准备好Skype。起初还有人好奇为什么微软在IM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MSN又何必重金购买Skype这个牌子,应该说现在大家都懂了。

  除此之外,2012年4月份发布 SQLServer2012,深挖数据的价值SQLServer2012也将支持更多非结构化数据的特性。9月份,微软发布了新版本的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12为现代化数据中心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在提高生产力和成本节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微软从收购开始大刀阔斧的向前进

  2012年微软的动作频频,新品发布、产品升级包括Windows8的发布等大动作无论是消费级市场还是企业级市场多出了很多选择。

  在2012年对微软而言可以说被处处遭到围堵,智能手机系统在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中艰难前行,共同寻找出路;平板电脑的硬件平台虽然建立,但是市场仍然面临不小阻力;在中国这个强调数据主权的国情下,微软的公有云服务虽然已经迈出了最大一步,但是在这个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恐怕合作伙伴力量仍显单薄。

  笔者认为靠Surface加速企业“动起来”是靠谱的。而有些设备太过“娱乐化”后很难实现更大的企业应用价值。

${PageNumber}

  3.DELL大战略逐渐布局完成 箭在弦上

  说DELL是个业界新贵一点也不夸张,几年之内摆脱从单纯做PC和笔记本电脑的大型“攒机”商的尴尬,与DELL的定位转变不无关系。

  PC业务的衰落,这对戴尔也是一次机遇。同时,我们对Dell Software能添加的价值拭目以待。除了拥有清晰抱负和好的团队,戴尔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磨刀霍霍驶向企业级应用市场的DELL战车到底能够提供怎样的服务于方案?从几个方面即可得到答案:

  ·云战略不是空中楼阁。收购Boomi所得的直接带来的围绕着云集成的中端产品与服务对DELL云战略的部署提供必要的集成支持。同样早先收购的Wyse从今年似乎开始整合后的价值的体现。

  ·IT服务的力量不断壮大。收购Quest、Sonicwall等软件公司所带来的系统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容灾与安全等领域,以及商业智能等,还有可能添加的增值企业级应用。但戴尔是否会在企业级软件市场成功取决于戴尔如何将才开始建立的广泛产品集成的能力。

  ·专业咨询公司让IT业务更专业。自从收购毕博中国开始DELL已经拉开进军企业软件领域的架势,尽管毕博中国的加入不是2012年发生的,但是2012年我们已经看到了DELL在毕博这个专业咨询团队的融合下正在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完整更专业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充当基础设施供应商的较色了。

  硬件卖的越多,企业对服务和对软件的需求也就越旺盛,眼看着这块蛋糕真的会被其他巨头瓜分,DELL岂有再不出力企业软件领域的道理。回看DELL这一段时间的大肆收购,都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所收企业大多规模属于中小企业,而且都属于短小精悍型。其实这个现状并不稀奇,戴尔CEO兼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就曾表示,戴尔未来将专注于进行中小型的收购,来补充PC和服务器业务。事实也证明DELL是这样做的2009年以来共进行了18笔收购,收购金额超过127亿美元。

DELL大战略逐渐布局完成 箭在弦上

  正式迈入企业软件领域第一步的收购Quest事件,DELL也仅仅用了24亿美元,不要说对比IBM的几宗大型收购,就是对比Dell内部的收购也不算大手笔,但是这些企业在自己的领域的领导地位是不可小视的。最典型的还是Quest软件公司的数据库管理软件Toad,可以说“左拥Oracle,右抱微软SQLServer,背靠DB2”。

  就像笔者在与戴尔中国中大型商用客户业务部董事总经理王利军先生交流中,他非常赞同这样一个观点“DELL的供应链系统是全世界少有的经典案例之一,他的成熟和灵活是DELL增长的基础之一。同时作为DELL目前希望为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思路来看,自己就是一个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这就是DELL思路,跻身新贵的小巨人的全局战略眼光。

${PageNumber}

  4. 惠普寻找“满血复活”的路上愁事比较多

  如果今天不是特意提及,恐怕有些人可能会忘记这个贵族。毕竟惠普还是世界500强排名第 31 名的巨人,尽管名次对比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消费级产品,像笔记本电脑、商用PC等固然是惠普不可或缺的产品线之一,毕竟那是传统的“制造业”。惠普自从今年的Q3被联想以微弱优势所取代PC供应商No.1的地位,应该说是再次给惠普敲响了警钟。尽管IDC和Gartner两家独立数据调研机构的数据出现了微弱的偏差,原因可能各自不同,但惠普应该看到“后PC时代,硬件真的遇到了瓶颈!”

  终端设备市场其实是一朵奇葩,就算是DELL与联想加在一起也无法做到通吃全部市场,这其中的奥妙难以一言以概之。但是惠普、联想、DELL这三家排名前三的企业中,惠普有着自己的优势。

  ·惠普企业软件市场起步早但很低调。

  大家都知道在软件系统交付之前都要做的测试工作有很多,当然这里不是在讲软件工程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有一个点是要特别为惠普提出来的,那就是性能测试。

  时间回滚到2006年,惠普成功收购了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包括后者软件管理技术,以及Systinet Registry。Mercury是大名鼎鼎的LoadRunner软件的所有者,而惠普对其的收购目的是完善其OpenView管理软件架构。而OpenView管理软件则类似IBM Tivoli,至此很多人恐怕会恍然大悟惠普不仅是硬件供应商,企业级软件起步很早。

  在不久前惠普发布的PormanceCenter是针对云计算提出新的性能测试的解决方案,而仅仅性能测试有关的客户如果细数起来真的不少,金融、政府、零售全都涵盖,这里比较独特的就是国美电器的ERP系统实施过程中与惠普建立了性能测试的合作关系。

  尽管今年发生了很多事,但是在企业级市场上还有颇有亮点,至少性能测试这一专业领域惠普没有坐吃山空。

  ·超大手笔收购却爆超大BUG

  和前面的几个厂商不同,惠普在2012年并没有太大的收购动作,也许是在潜心研究如何“满血复活”的良方。但是似乎有些事与愿违的事发生了,惠普的超大规模收购爆出了重大资金使用问题。2011年8月惠普动用超过100亿美元收购英国第二大软件厂商Autonomy已经引得当时一篇轰动。而今“收购门”事件让惠普被迫为此笔交易作出88亿美元资产减计的决定,其中超过50亿美元“归功于”收购Autonomy。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相信很多人都在期待这个事件的最总结果。

惠普寻找“满血复活”的路上愁事比较多

  现在的惠普市值缩水严重,280亿这样的惨状如何能够满血复活,确实是高层应该反思的事情,光靠买热门领域的企业是没法快速壮大的。就像很多投资者看待惠普的观点一样“销售收入过得去,利润有点低。”可是惠普真的只是仅此而已了?

  我本不想牵扯过多的横向企业进来但是有一个人的观点我仍然比较值得期待,思科董事长兼CEO约翰•钱伯斯在接受某财经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全球移动设备和传感器领域发生的IT革命正对微软、IBM、惠普、SAP、甲骨文和思科这些科技巨头造成巨大冲击。且预言未来5年内,上述6家科技巨头中,有2~3家将退出巨头名单之列。到底谁是那2~3家确实值得玩味。

  充分重视企业软件市场,急于找回昔日巨人的地位却又稍显仓促。这就是惠普,虽然很多客户都是“大客户”,但是并没有发挥出惠普应有基础,与其说是缺少机会不如说是缺少沉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