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CIO升级:新技术成就CIO新生代

  【IT168 资讯】CIO,其CXO格式的名称注定它同CEO、CFO、COO等一样位居企业高层,具有较高的权力,是决策的制定者和参与制定者,然而,国内现状却并非如此。11月15日,中国信息主管网与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CIO专委会在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信息主管年会上,发布了《2012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其数据表明,80%以上的CIO处于执行者地位,其中57%负责执行企业决策和项目运行,15%负责应急处理迫切需要解决的IT问题,9%负责与客户及合作伙伴沟通。不难看出,CIO的发展现状与理想反差太大。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很多企业开始将IT列为最重要的投资之一,IT投入规模显著增长,投资方向趋于明朗。在这种形势下,CIO的主要工作由过去的维护企业的IT系统转向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新技术和服务模式的逐渐普及中,CIO的任务及其职业发展将不断得到新的突破,而在企业转型中,CIO将担当关键角色!

  IT与业务融合是为战略目标

  CIO要懂业务已是业内共识,因为不懂业务便无从制定企业信息资源战略。国内认可这句话也许是由于目前国内CIO大都是技术出身的缘故。那么,CIO不懂技术会怎么样呢?

  据Forrester 研究公司从 2005 年至今一直定期发布的调查报告:大型企业中有 39% 的 CIO 来自与 IT 业务毫不相关的其他部门。有些分析师也认为不懂技术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CIO。在一些实际的案例中,企业员工特别是技术部门员工对不懂技术的CIO持鄙视态度。

  尽管是技术出身的CIO,山东京博集团CIO姜波认为CIO要懂业务和管理是毋庸置疑的。他说:“IT系统的落地就是要将业务流程统一体现在系统中,系统将业务量化出来,管理也将随着业务的量化变得规范起来。而CIO也随着系统的落地变得对业务很熟悉。”

  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宋其义认为:“CIO并不是技术实现的具体执行者,但一定要懂技术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解需求后,顺利翻译需求并架构以此需求为基础的系统,团队也容易听从一个懂得技术要点把控的核心人物的意见,从而完成使命。CIO不懂技术要点,肯定会偏科和瘸腿。”他为记者举例说明:分析一个系统的工作量、实体的逻辑结构等,都需要对技术的要点有较深刻认识,但不一定要从实现细节比如代码编制去从头做起。

  在IT投资上升到企业战略层这个阶段,企业对CIO的要求更高。CIO要超前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利用IT支撑规划,不能追随规划。

  现阶段,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每一个IT项目被论证它对公司业务有必要,而且每个项目组都有业务人员参与,这样就做到IT与业务融合了。其实,这是对IT与业务融合最常见的误解,也是造成IT与业务脱节的因素之一。

  IT与业务融合可以最有效地利用IT来创造战略性业务价值。如果CIO仅仅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服务请求来选择要开发的IT项目,那么,IT是消极被动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响应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需求。 此外,业务部门的请求未必会为整个公司带来价值,因为这些请求大多数来自关注自我的战术性要求,而不是来自战略性机遇。这些做法完全跟IT与业务融合的战略目标相违背。

  在IT与业务结合的大趋势下,将IT部门由支撑部门变为营利部门成为必然。中国化工集团总公司的IT部门现在有100多人,其办公室主任周方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这个IT部门已经不只是做系统的维护等工作,而是为集团内的其他企业做开发系统,实现IT部门的营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IT部分对外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业内讨论的热点。

  谈到IT与业务融合对CIO的挑战,天津云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爱民向记者表示:“主要是在对信息化之后业务流程重组的规划和理解,还有如何让业务部门接受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和目标。这在企业里往往阻力很大,业务流程重组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权利、利益的再分配。”

  新技术成就CIO新生代

  以前对很多CIO来说,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实施ERP。ERP实施完之后,IT部门主要的工作就是运维,CIO的角色在企业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为此很多CIO不得不跳槽寻求新的机会,到另外一家企业实施ERP。但是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彻底得到改变,主要是因为诸如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软硬件一体机等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导致业务与IT融合更加紧密的一个关键原因,也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这些技术一方面能够切实给业务带来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像云计算、软硬件一体机等这样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IT成本,简化IT。因此能否适时地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已经成为评价一个CIO优秀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国内的CIO在采用新技术、新应用方面,一直都在扮演跟随者的角色,而这几年来,国内一些优秀的CIO愿意主动创新,获取先动优势,开始引领新技术、新产品的采用,基本上是言必谈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现在国内很多集团企业的CIO都在构建企业私有云平台。CIO为了更快、更好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积极与原厂商合作,进行联合开发。

  比如说,Oracle在提出软硬件化战略后,其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在我国的销售业绩喜人;SAP在推出内存计算解决方案HANA后,农夫山泉、联想等中国企业率先在国际范围内应用了HANA。

  我国企业对新技术的积极采用,使得跨国IT厂商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拿出更多资源投向中国市场,使得国内的CIO有机会应用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用户,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Bentley不但安排负责研发的副总常驻北京办公,还计划研发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作为SAP HANA的全球第三个、亚太第一个用户,农夫山泉CIO胡健认为,在需求比较紧迫的情况下较早地采用新产品,一方面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获得先机,另一方面,新产品作为原厂商的示范项目,更加容易获得原厂商的更好支持。

  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对CIO来说不一定都是好消息。在云计算,特别是SaaS概念刚刚热起来的时候,业界就有人提出CIO将消失的观点。尽管企业存在CIO这一职位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阶段都出现了CIO要消亡的论调。

  从今天看来,CIO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一位早年从事ERP销售工作的业内人士感叹,以前所谓的CIO基本上是企业办公室的一个小角色,没想到今天会变得那么吃香。

  发生这一变化的关键原因,是业务与IT的融合加剧,企业的转型升级、业务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作为企业IT建设的负责人,CIO自然会从后台站到前台来。CIO已经成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澳洲信贷联盟CIO David Gee在应聘当前这个职位时自信地对未来的雇主说:“如果你是要找一个能够帮助澳洲信贷联盟转变业务模式的人,我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任职后,David Gee确实充分利用他对新技术的掌握为企业创新了多项业务模式,全方位地支持澳洲信贷联盟转型。比如说,推出了基于Android和苹果iOS平台的手机银行;落实未来分行计划,设立没有传统柜台,只有供顾客使用的iPad的概念分行。

  David Gee所说的帮助企业转变业务模式,越来越成为CIO的关键任务。用友软件(60058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向奇汉近日指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考虑转型变革,但是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是很难实现的,CIO将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竞争越激烈的行业或者领域,行业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就越高,因为这些行业的企业迫切需要借助IT来实现转型。

  京博控股CIO姜波认为,CIO应该是应用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者。确实,CIO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可以借助IT系统帮助决策者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帮助企业确定转型方向。

  均瑶集团信息总监吴大为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在企业转型过程中,CIO首先应该通过IT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然后在转型规划初步形成时,根据自身对企业的了解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为决策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更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CIO的角色在创新业务模式中显得更加重要。在徐工集团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过程中,信息管理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徐工集团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车辆定位,将工程机械的健康状态远程传输到总部,对工程机械的故障进行预警和诊断,远程锁车,以及对服务车和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地支持对终端客户的设备租赁业务。

  对于一些行业竞争特别激烈的企业,CIO所做的工作本身就可能成为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简称华东院)所处的水电勘测设计是一个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为此,华东院积极采用三维设计、协同设计平台、移动应用等解决方案和技术来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他们对供应商美国Bentley公司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土行业特色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现在,华东院已经将这些解决方案商业化,发展成为其一项新的业务。

  即使是在公共服务部门,CIO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领域,因为无论是电子病历的落实,临床路径的实施,还是区域医疗的建立,都需要信息化来支持。

  时代的发展赋予CIO新的使命,因而对CIO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能深刻理解IT与业务融合的含义之外,CIO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也是必须是高水平的。

  首先,CIO要懂技术,把握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企业的应用构架跟上技术潮流;CIO要懂本行业的关键业务,否则你很难有作为;CIO要懂商业,要用运作商业的模式来运作IT。IT没有商业价值的体现,是难已为继的。

  其次,CIO要很有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高情商,因为CIO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协调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

  CIO与老板沟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能否成功。CIO在与老板的沟通中,要掌握节奏,在技术前瞻性上不能超过老板太长时间,更不能落后于老板,因为两者都会让CIO与老板之前的距离太远,而最终导致不合拍而沟通失败。

  “战略的先知先觉、业务的归纳提升、管理的精细深化、技术的要点把控、沟通的纵横捭阖、团队的带动引领、创新的思维意识、职业的持续耕耘,这些都是一个CIO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宋其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CIO的素质要求做了一个很到位的总结。

${PageNumber}

  金融行业:IT从支持部门向利润部门转变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总行IT部门可以做成一个IT平台,为中小银行以及社保、住房基金管理中心等其他单位提供IT及管理流程的咨询和支撑服务,实现自身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促销中支付宝总销售额高达191亿元,让所有人震惊,也让其他企业艳羡不已。“我们不禁开始反思,银行为什么做不好支付?从本质上讲,第三方支付的服务是银行可以做到的,为什么现实就没做到呢?”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陈云开在11月15日,中国信息主管网与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CIO专委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信息主管年会上阐述了在他看来金融信息化,尤其是银行信息化的热点所在。

  电子商务与第三方支付,银医、银校等行业信息化,IT部门和IT经理的转型,金融数据挖掘分析将是陈云开接下来关注的热点。“银行的IT部门不能只关注自己,更应关其他注行业,深入了解并开展像商场POS收单等行业信息化业务,银医、银校、银政都很有潜力。”

  对于总行和分行IT的转型,陈云开感触颇深。他认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必定要更多地靠中间收入来盈利,而银行人员和技术实力都很强大的总行IT部门可以做成一个IT平台,为中小银行以及像社保、住房基金管理中心等其他单位提供IT及管理流程的咨询和支撑服务,实现自身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

  对于分行的IT经理,在陈云开看来,得实现角色定位的转变,即IT经理不能只管IT的事儿,需要从后台走到前台,更多地参与到产品创新与营销活动中来,提供IT方案支持,从而让分行实现对客户一对四的服务,即对一个客户而言,会有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产品经理和IT经理四个角色的支持。这样才能做到更到位、高水平的服务。

  其实,在利率市场化、费率市场化、加速创新的大环境之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广泛而深远的商业模式变革,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已经拉开帷幕。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移动应用是大势所趋,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对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要求的提升,都将给处于商业核心位置的金融业带来深刻的变化。

  金融CIO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业务与管理的各方面,融合创新都至关重要。金融企业需要将IT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应用新技术开展创新业务、优化业务流程、促进营销、降低成本、管控风险……

  与陈云开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在记者看来,金融CIO需要关注四大方面:第一要关注云金融,即认清云计算对金融商业模式变革产生的影响,对整个金融IT架构产生的影响,构建金融私有云,借力公有云。民生证券技术总监颜阳告诉记者,用户应用云计算要分四步走,一是资源集中化,二是虚拟化,三是资源池化,四是业务云化。而云操作系统将是实现这四步,尤其是第三、四步的关键。

  第二要关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金融创新,提升客户体验,包括移动银行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型网络媒体开展银行业务、如何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发展等。

  第三要关注金融数据挖掘分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商业智能实现精细化管理,支撑管理决策,支撑营销和产品创新。大数据处理应用方面,民族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助理高峄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他们使用HBase(一种分布式的、面向列的开源数据库)存放和处理高频行情数据,可以大大提高行情数据的存放速度和处理效率;同时,他们也使用HBase处理客户全量数据,可以存取与客户相关的基本信息以及各业务条线产生的明细数据,查询效率高。

  第四要关注风险管理与控制,关注巴塞尔、欧盟偿付能力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模型应用。

  医疗行业:移动与远程医疗缓解资源压力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以计算为中心的静态架构发展到以业务为中心的动态架构,而未来将转变为以云服务为中心的虚拟架构,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也从医疗业务流程整合转变为医疗服务质量优化。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RNCOS 分析,从 2012 年到2014年,美国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开支将增长24%。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国内的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尝试引入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技术,新技术和应用让医院CIO格外关注。“去年一年时间,309医院就接待了五六十家医院的代表前来参观考察。”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杨宏桥曾这样介绍309医院的移动医护工作站等移动医疗应用。

  移动医疗:整合与安全并重

  卫生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认为,现有医疗监控设备的无线化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此外,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使得医疗卫生领域与医疗卫生主体的信息资源可以互通和共享,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势必给医疗行业信息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第五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上,杨宏桥作为一名对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先试先行的CIO,阐述了他对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的理解。“将患者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检病历和家庭健康监测融合为一体,形成健康档案管理。”杨宏桥说,“只有四者合为一体的健康档案管理才有意义,在此基础上的远程诊疗才是真正的远程医疗,否则就成了视频会议。”

  首都医科大学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则表示,复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已经提出医院与社区信息共享,通过远程医疗方式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来进行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由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而衍生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同样被医院CIO所关注。杨宏桥介绍,移动医疗的安全需要从无线网络、手持终端、应用软件三个层面来考虑。

  从流程整合到服务质量优化

  通常认为,CIO是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管理岗位,杨宏桥在年会的演讲中对无线网络及安全的相关技术侃侃而谈。实际上,将技术与业务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CIO成长的必经之路。医疗行业技术与业务的结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CIO对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把控。

  毫无疑问,HIS的复杂性在于需要与各个业务系统对接,而要让HIS与业务系统高效地协同运转起来,CIO对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的理解必不可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医学信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薛万国对记者坦言,301医院信息化团队应用了十多年的HIS“军字一号”完全由医院的信息化团队自行建设和维护。但是,当进行HIS升级时,301医院仍然面临各系统的衔接、系统平滑迁移等巨大的挑战。

  第二炮兵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敬泰则在年会上表示,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从过去的以计算为中心的静态架构发展到现在的以业务为中心的动态架构,而未来将转变为以云服务为中心的虚拟架构,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也从医疗业务流程整合转变为医疗服务质量优化。

  制造行业:借新兴信息技术转型

  当前IT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适当地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包括在原有IT系统上通过新技术进行功能扩张,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获得全新的竞争力。

  正如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统集成研究所所长范玉顺所言,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呈现出两头受挤的状况。一方面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发展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低端的制造业资源优势又在流失。在这种背景下,从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共同选择。信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抓手。

  尽管在制造业,ERP、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等依旧是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但是当前IT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适当地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包括在原有IT系统上通过新技术进行功能扩张,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获得全新的竞争力。

  基于新的产业趋势和新技术的采用,未来制造业信息化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云计算应用依旧是热点。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形成了多工厂、多地点、多组织等架构,要实现全球协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必然。这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通过云计算来作为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不但要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私有云,还要牵头构建产业云平台来整合产业链。而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可以积极采用区域或者行业云服务来提升管理,挖掘商业机会。

  第二,物联网在生产领域应用。物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造企业可以通过RFID、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工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优化控制,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的目标。而且RFID在制造业的应用多数属于闭环应用,芯片可回收、可重复使用,从而避免了当前RFID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成本过高问题。

  第三,数据分析将成为热点。很多人可能认为,当前最为火热的大数据主要跟零售、物流等行业关系密切,而与制造业关系不大。事实上,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制造业,特别是在制造企业的销售端和库存端的管理方面。随着ERP、PLM等信息化系统的部署完成,制造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转为精细化管理,新产品研发速度和设计效率有了大幅提升。在市场竞争日益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收集、管理和分析大量积累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创造更大价值,快速对市场做出反馈,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热点。而内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实时分析海量数据成为可能。

  第四,移动互联在被全方位应用。移动互联将打破时间和空间上对物理静态设备操作的显示,因而在制造领域有着无穷的应用潜力。移动互联可以用来在销售端收集客户、市场信息以外,甚至还可以用于生产车间。比如说,GE新建的新一代蓄电池工厂就做了一个尝试,将iPad作为工厂车间监控设备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人可以用iPad来访问工厂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以及用于在机器温度过高时自动提醒员工的苹果应用商店的一个应用。

  第五,三维CAD的应用趋势更加显著。随着人工、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因此制造企业应当寻求新的竞争力。从产品设计开始进行产品创新,是一条比较可取的路。三维CAD是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早些时候,我国制造业曾掀起应用二维CAD为代表的“甩图板”工程的浪潮,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深入制造业,提升了制造企业的设计效率和水平。三维设计能够将设计信息与制造信息进行整合,并且能让客户更参与协同,提高设计质量,并且保证数据源的唯一性。采用三维CAD已经成为设计信息化的一个显著趋势。比如说,波音787的设计是在全三维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南车公司要求下属企业在2010年底之前所有产品设计全部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实现全三维设计。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