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高铭:国际化是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

  12月15日,由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主办,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网盛生意宝(002095)旗下检测通(www.testrust.com)产品运营公司--网盛环境科学承办的"2011中国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创新与合作高峰论坛"(会议官网:http://2011forum.testrust.com/)在杭州召开。据悉,该峰会是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的首个高层峰会。

  峰会以"开拓跨越、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 吸引了包括: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办公设备及耗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油气田井口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实验室设备管理处、国家认监委实验室检测与监管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机构处、浙江省计算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国内外检测机构200余人参加。

  以下为必维国际高级经理高铭作主题演讲:

国际化是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必维作为一个检测机构,进入中国也不久,实际上它是一家法国公司,大家可能对必维公司不怎么了解,可能提到三峡大坝的时候会比较熟悉,因为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说到了,百年大计必须要有一个第三方的质量公司来做这个,非常有幸的是必维公司也是参与了这个工程。这个是我们必维检测公司所做的工作。目前我们现在还有政府与国际采购部,比如我的同事告诉我,在沙特、伊拉克等政府采购工作,甚至他们政府的出入境工作也是由他们来承担。我是在上海实验室,主要从事着消费品的检测。消费品检测是在上海,严格地讲应该不是一个实验室了,我们已经是一个实验工厂了。像我们的纺织品实验室里面大约有一千多个,每年我们出的报告大概是200万份,今年要达到210万份,夸张一点讲,因为我们面对的客人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最极端的一份报告是750页,A4的纸,所以必维这样一个公司在中国有面临的客户群,面临的不同的服务对象与中外检测机构有很大差异。在这里面我今天的讲话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涉及到中外检测机构有一个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一个概念。第二个是讨论一下它的差异化,就是讲一讲中国实验室和外方实验室的差异。第三个是讲一下日后我们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三方检测机构可能是这个提法,我们目前政府实验室有个别的愿意提,有的不愿意提,实际上我认为政府实验室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那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可能有不同,它实际上就是处于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或者是利益以外的第三方,目前就是在欧洲国家把第三方,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是把政府实验室除外的。他们是用地方实验室来承担美国的法律检测,在中国它就没有指定任何一家来做的。第三方实验室在中国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实验室是有很多功能,间接也是为消费者服务,它也不仅仅是为政府一方面服务,当然他们的任务可能是来自于政府,所以这个第三方检测机构我认为我们在座的各位政府实验室的人员也应该是第三方,无非大家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经济了五个发展过程,这五个过程从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我们来区分的。第一个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这个时间基本上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原来是外经贸当中有一个检验局,它是全面掌管着中国的商品检测。

  那么到第二阶段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行政法规,就是一个进出口商品检测条例这个条例明确了一些主管部门,仍然对国外很民间的检测机构做了一些严格的要求,名门规定在中国不能设外国的检测机构。

  1989年我们国家又出台了一个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这个时候因为因为已经酝酿了要加入WTO,因为按照WTO的游戏规则,那么你要开放服务领域,在这个大背景条件下,中国出台这样一个法律,认为经过批准,在适合的条件,适合的领域内有一些外资的检验机构可以进入中国,这就是"半开门"了。

  第四阶段是2002年又有一个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修改,这个节点是比较重要的。

  第五阶段就是2005年我们全面开放,在第四阶段的时候,外资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只允许你采用合资的方式,必维是在1994年进入中国的时候是跟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进行合作的。从2005年12月11日以后,中国履行我们WTO的承诺全面开放了检测领域外资进入这样一个市场,必维也同时把我们的注册资本就调整了,现在我们在中国的资本是80%多,因为和中方合作也非常好,中方也认为比较好,愿意保留这个股本。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的第三方检测市场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讲到检测机构的差异化,我觉得可以从外资一些体会来跟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认为是检测机构的角色不同。刚才我们的李处长也是说了市场份额的情况。在国际上这个检验市场相对来讲是比较开放的,因为是相对于中国来说是比较开放的。它是以专业的商业性的检测机构扮演主要的角色,而政府实验室只是承担国家的相应一些的重要项目。比如说美国,美国有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多数是依靠在高校,比如说麻省理工、哈佛大学他们都有国家实验室,他们的实验室是承担着美国重大试验项目,关系到国家的民生项目。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检测任务往往是通过商业实验室来运作。比如说必维,必维是在美国应该是市场份额占得比较大的商业实验室。因为必维公司是一个法国公司,但是它的消费领域的开拓是购买了美国MTL公司,美国MTL是当时纺织品检测公司。美国必维集团把美国MTL整体并购在集体以内,它是全部都买进来了,这个也是必维目前在世界上发展的一种模式。所以像必维在美国的市场上,也就是扮演了商业的角色,承担了替政府监管市场的任务。曾经在中国珠海有一个玩具厂,合作方是美国的一家公司,但是在这个检测过程当中是认为这个铅超标,那一阶段我们是紧急地召集了70多个人,因为当时美国是认为不管你是有没有检测,你不是中国进来的你都要重新地检测。我们在政府当中是占了一定的比例。根据统计,我们中国现在有2万家左右的实验室,其中80%是政府实验室,这80%的实验室按照法律它在监管这中国的市场监管,进行着市场监管,也多少有着委托检验。另外20%从是2006年到今年为止陆陆续续进入的而已。我们外部的政府实验室是次要的,商业实验室是主要的,而中国是反过来的。

  第二个是服务对象不同。作为外方的实验室它的服务对象它是国外的品牌、消费者和国际买家。中国的检测机构因为政府实验室占多数所以它就是应该为政府,这个是中外机构另外一个不同,服务对象不一样。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政府实验室现在也处于一种非常两难的地位,这个取决于实验室的负责人,有的人是想定位为政府实验室,有的人是想定位为商业实验室。比如说宁波他们就是想定为政府实验室,而像福州的一个实验室他们就是定位为第三方实验室,这个就是中方实验室面临选择的时候。

  第三个不同是知名度和公信力的不同。我知道外资在中国所开办的实验室在国际上具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公信力。而我们中方的检验机构,中方是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公信力,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我感觉不是一天形成的,必维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公司,它为创造这种公信力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的实验室每年都要进行赔款,我们公司每年在瑞士银行五是有一笔钱随时准备着要赔偿。就是客人提供了你认为没问,但是你影响我上架你造成我的商业损失是多少多少时那你就要赔,你作为第三实验室,你为了维护自己的公信力这就一定要赔偿,但是这个赔偿一定是要协商,也要赔的。这种赔款当然从暂时的角度来看是赔了,但是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种公信度的体现。可能我们政府实验室如果真正走向市场的话以后也会有这个问题,也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存上去。

  第四个不同是实验室的软件信息获取的渠道不一样。实际上美国消费者安全法是对服装、玩具都是有限制两个,我们也是知道必维在美国实验室是参加了制订,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是进行了培训和采购了仪器,反过来讲,必维对国内的一些信息、标准、法律甚至是政策就不如我们中方了解得这么全面,我们中国的政府实验室信息知道得必维是外资公司要全面。另外一个是认知程度不同,国内实验室有政府的认可,在国外可能国际买家不怎么认可。如果必维在中国讲的话,中国也是会感觉到比较陌生,但是在欧美讲的话那就有可能是比较熟悉。另外一个是配备的设备不同。还有我们的业务优势不同。

  最后一个是细节差异。中国多用的是中文,中国的实验室是叫实验室,而我们是叫实验工厂。另外一个是营销网络;实验室布局。我希望中方实验室做成一个品牌,可能这个也可能不一样,但是必维是作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所以布局也不一样。

  发展的趋势,我简单地讲就是认为国际化,理由是中国根据工程院的数据中国有50%的服装,这么多服装在中国出口制造,那中国就要必须要有一个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和标准。像广州纤检院、深圳MSQ、北京CTTC和华测,而中国已承担了ISO TC 133秘书处工作,若干分技术委员会也由中国牵头。国际消费品品牌大举登陆中国,快时尚服装品牌已开始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店。中国标准正日益被国际品牌学习和遵循。据统计,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奢侈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开店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从2002年进入中国的Uniqlo,截至2010年5月,已在中国开设了64家门店,大家都是要遵循国际上的标准与法则,我感觉中国检测市场逐步的国际化,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样外资机构在中国的市场上,它也会逐步地关注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技术法规,因为时间关系,简单给大家分享了一下,讲的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据介绍,作为此次峰会的承办单位之一"检测通"(www.testrust.com)平台由网盛生意宝旗下独立子公司--浙江网盛环境科学有限公司运营,基于网盛在化工、纺织、医药、农产、建筑、机械设备、生活消费等诸多领域的多年服务经验,通过对各方资源的全面整合、精确定位,实现了检测机构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检测需求的无缝对接,旨在打造国内最大的检测认证服务机构数据库。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