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IBM百年回顾:互联网的兴起

  概述

  20世纪80年代末,IBM 帮助创建了一个名为 NSFNET(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的网络,这是最先使用 TCP/IP 的网络之一。该项目从根本上引发了互联网的诞生— 永远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和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必须亲自前往—通常要出国— 才能获得计算资源,并且协作开展重大项目。到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雏形已经出现:它是一个原始的地区通信网络,将多个优异实验室和超级计算中心链接在一起,仅供接受过培训的专家访问。这个网络不但技术复杂、不易操作,而且速度慢。但是,它是全球互联网的重要的第一步。

 


  1985年,全国科学基金会 (NSF) 发起了一个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先进的全国性骨干网,即互联网,它基于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 (TCP/IP),并且将超级计算机中心与地区学术研究网络链接在一起。TCP/IP 是由美国国防部在 70年代开发的通信协议框架,随后成为了互联网传输的关键部分。许多大学和企业参与了其开发过程,其中包括 IBM。由于认识到这个新网络的很大部分必须携手开发并整合在一起,NSF 广泛征求建议,并于 1987年 12月将项目授予 IBM、MCI、密歇根州(拥有大量计算机科学家,并且热切希望将州内现有的通信网络链接起来)以及一个大学联盟。

  最初,对于 NSFNET 项目能否成功,大家并不确定。据项目的联合负责任 Hans-Werner Braun 称,科研团体是抱着怀疑态度接受该项目的。常规的想法是:这项任务从技术上来讲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学术团体、政府部门和行业开始讨论,而且 IBM 员工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IBM 研究中心的 Al Weis 和 Barry Appleman 以及 IBM 学术信息系统部的 Bob Mazza、Walter Wiebe 和 Rick Boivie 很快加入,负责提供硬件、软件和项目管理。研究部的高级领导人认识到这样的项目带来的好处:它对于本州非常重要,将创造出创新的知识,在参与者之间共享,而且会创造出新的商机— 前提是这个项目能够最终成功。Al Weis 解释说,在 NSFNET 之前,“IBM 不能将其大型主机和最新的工作站与所有研究团体网络连接起来”,但这个项目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NSF 喜欢这个计划,并且批准了资金。IBM 项目经理 Harvey Fraser 回忆说:“团队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因为我们拥有资源、高管的支持和成功的渴望。”除了创新态度、团队协作和技术外,IBM、MCI 和其它成员为项目带来了业务流程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每个人都愿意加班工作。有些 IBM 员工连续几个月内每星期工作 100个小时。

  IBM 将来自全公司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最初由三角研究园区实验室的 Jack Drescher 带领。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类似福特方式的基地或者装配线,并在项目所在的密歇根州创造一个科研氛围。设备和配件来自 IBM 和其它公司,例如计算机和外设,它们经过配置和测试,之后部署到各个园区和超级计算机站点。据当时的站点联络员 Elise Gerich 回忆:“我们将计算机中心的第三层改造成一条装配线.… 最后,整层楼都被配件、设备和箱子覆盖;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部署方式。”事实上,他们共实施了 150套系统,其中包含来自 Cisco 和 MCI 的数千个机器、配件和通信设备。八个月后的 1988年 7月,网络上线,将 170个网络链接在一起,从而有史以来第一次使学术和科研团体能够跨越整个美国接入高速、可靠且高效的数据网络服务。以前的 ARAPANET 网络很快关闭,因为新网络运行情况良好。

  网络投入运行后,几乎立即出现了容量问题,这要求 IBM 和其合作伙伴在 1989年以及其后继续提供更具创新意义的技术和设备。对 IBM 来讲,这通常涉及到将新的网络能力融合到各种软件产品中,而且这个过程最终导致在接下来二十年内与互联网相关的软件和咨询服务的发展。事实上,仅这一年,网络流量就增加了 500%,这超出了每个人的最大预期。接下来的重大一步是将网络迁移到具有 T3 能力的骨干网(新一代更高速的数字交换网),并在这一过程中,每个 T3 节点都使用 IBM RS/6000。

  容量不断增长。在 1988年,仅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用户接入网络。在 1989至 1993年间,每年新增十到十二个国家,而 1994年增加了 21个。到 1995年 NSFNET 被更新一代的骨干网取代时,网络中共有 93个国家。随着网络从 T1 演进到 T3 速度和技术,网络的响应速度不断加快,而且容量和功能也不断增加。该项目将 IBM 全面带入到互联网世界,使科学家、研究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和现场机构能够了解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创新用途。NSF 认为这是对该州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现代互联网的先驱。

  促进世界转型

  NSFNET(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由美国的 13个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组成,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互联网。然而,NSFNET 运行速度缓慢,并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网络的骨干需要经过全面升级才能应对商业化带来了增长。IBM 与 MCI 和 Merit(一家非盈利组织,由密歇根州多所大学组成)一起,将 NSFNET 过渡到更快的 T1 连接中,并于 1992年初过渡到 T3 路由器。IBM 发明的 45Mbps T3 骨干网使网络速度大大提高,使互联网最终能够向企业和公众开放。

  超级计算机通信

  NSFNET 的 IBM T1 骨干网允许 13个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直接通信。随着研究人员在 1989年接入网络,他们发现他们已经忘记没有网络的时候如何开展工作。

  数据网络的增长

  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需求也不断增长。NSFNET 使研究人员能够开展以前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并且引发了商业界的想象力。

  更快的网络,更高的需求

  在过渡到速度快 30倍的 IBM T3 路由器后,NSFNET 接入需求迅速提高。私有企业开始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能力,而且电子邮件和网络接入成为个人和专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世界奠定基础

  在从基础设施到实施的过程中,IBM 采用的方法为其它州建造网络和接入互联网提供了指导原则。NSFNET 采用一个三层架构,包括园区、地区和骨干网络。

  推动数据增长

  自从成立以来,IBM 就致力于数据和通信网络以更好的方式运行。从人口普查工作的自动化到将计算能力引入商业领域,IBM 在使数据业务更快速、更安全、更智慧方面,走过了很长一段历史。NSFNET 使信息共享和全球通信比以前更简单。

  开源时代的协作

  在公司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互联网走向开源化,IBM 承担了共同支持 NSFNET 骨干网的任务。IBM 与 MCI 和 Merit 携手,按时、按预算完成各自的工作,并与每个组织的团队领导者举行非正式会议,共同制订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

  在美国建造第一个全国性高速网络是一项棘手的挑战。

  在 1987年提出通过升级网络而应对 NSFNET 容量日益增长的计划时,这样的技术并不存在。IBM 与合作伙伴必须开发出能够以以前无法想象的速度传输数据的硬件。高速导致在网络间提供一致的数据时遇到困难,因此,团队必须开发出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一位团队成员将从描述为剥洋葱—工程师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他们会发现另一个隐藏的挑战。但是,团队按时、按预算交付了网络,创建了现代互联网的骨架。


  “极速”

  当 IBM 和合作伙伴在 1989年创建 T1 骨干网时,NSF 的成员将其称为“极速”。短短几年后,整个网络被一个快 30多倍的 T3 连接取代。

  T1 骨干网

  各个大学都有一组类似的 T1 路由器,其中包含九个运行 Berkeley UNIX 的 IBM RT 处理器。这些机器构成 NSFNET 的骨干。这些路由器通过数英里长的光缆进行通信,将流量从路由器传输到地区网络。

  达到最高速度

  在IBM 安装T1 骨干网之前,最快的路由器每秒交换不到 1000个数据包。与此相对,当前的高速路由器每秒可交换超过 100,000个数据包。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网络接入需求,IBM 和合作伙伴在 1991年用 IBM T3 RS/6000 路由器取代了 T1 骨干网。这些路由器使网络带宽增加了 30倍,以适应预期的更多流量。在 T3 骨干网上传输数据的第一次演示是在 IBM RS/6000 超级计算机上进行的。到 1994年底,T3 骨干网每月传输 17.8万亿字节的数据—相当于每四个月移动整个国会图书馆。

  私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除了为创造现代互联网提供硬件外,IBM 还帮助公众接入互联网。IBM 与 Sears 联手成立了 Prodigy——首批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一。IBM 还为客户提供了自己的 ISP,即 IBM Global Network。

  文化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购物和通信的方式。它对商业、研究、全球政策和通信的影响不容低估。NSFNET 限制了当前互联网许多用途的开端。这些应用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处于一个我们感到陌生而且兴奋的电子前沿。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而广受欢迎,但有人对此概念持怀疑态度。企业快速调整做法,以发挥电子邮件更快、更有效通信的优点。

  从难以理解到不可缺少

  研究人员启动了NSFNET 在通信方面的巨大潜力。企业发现了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尚未进入的市场。公众发现他们能够轻松地学习大量的知识。每个人很快都发现,他们不知道以前是怎样过的。

  适应互联网的兴起

  在经历了流量每三个月增长一倍的爆炸性增长后 (1995–96),互联网持续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互联网的增长速度超过 NSFNET,其本身作为网络的网络,已经成为新来者了解这个新工具的基本要求。

  数据传输

  文件传输协议 (FTP) 站点是早期互联网最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尽管对于新用户来说相对更加难以理解,但这些站点为互联网媒体交付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BM Global Network

  IBM 建造了AT&T全球网络基础设施中的关键部分。建造于 1994年的 IBM Global Network 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了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该网络拥有超过 100万客户,在 1998年被 AT&T 收购,并继续作为其商业互联网服务的组成部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