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情景导购:环境保护部信息统计建设项目

  【IT168 信息化】

  编者按:

  2月21到23号,北京已连续3天雾霾“缠身”难以消散,空气质量一路下滑至中到重度污染。其中,21日北京市区空气污染指数高达333,成为北京今年以来第一个五级重度污染天…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如果有一套系统能够监控污染,那么对于环境的保护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中通过对污染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排污申报登记、建设项目环评与审批数据等大量环境信息的整合,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项目背景

  国家环境保护部承担落实国家减排目标的责任,组织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提出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称和控制指标,督查、督办、核查各地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总量减排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部署为指导,以实现“十一五”期间重点污染物减排的目标指标为紧要任务,围绕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的要求,加强数据传输、共享和应用能力、业务应用支撑能力、统计基础能力等环保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按照“急用先行”的思路,项目本阶段的建设目标为:

  1、制定27项与减排工作有关信息化标准与技术规范;

  2、建设覆盖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以及重点污染源的网络系统;

  3、建立国家、省两级综合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

  4、建立国家、省两级减排应用支撑平台,开发环境统计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减排数据管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形成集成已有系统和支撑未来业务系统的能力;

  5、建立完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解决方案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情景导购:环境保护部信息统计建设项目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系统总体架构图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系统总体架构图由三纵五横组成,其中:“三纵”指标准化体系、安全系统、运行维护体系。“五横”指展现层,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

  (1)展现层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需要有一个集中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并为环保专网所有用户办理业务的单一入口,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信息聚合、个性化服务。

  (2)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本期及将来的新建应用系统和集成的应用系统,其中:

   新建应用系统:包括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环境统计业务系统、减排数据管理与综合分析系统。

   待集成的应用系统: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排污申报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管理系统、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

  (3)支撑层

  包括减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减排综合数据库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等。通过该层的服务,各应用系统不需要再考虑与业务无关的其他功能,在平台之上通过接口调用公用的服务实现功能,应用系统本身只专注于该系统核心业务的开发应用。同时提供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但是又是各个系统共通的服务项目。

   减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为了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拓展性,实现系统的复用,在系统实现时对公共的服务和通用业务服务进行了归纳和封装。减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多种公共的服务,将系统各类公用的服务功能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封装,形成独立的子模块,各子模块对外提供可供访问的服务接口,对内则通过相应的机制形成一体化的基本服务层,为构建在之上运行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各类通用的功能。

   减排综合数据库平台

  减排综合数据库平台是实现减排相关数据的采集、整合加工、管理、分析、共享服务的支撑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环境空间信息采集、整合加工、管理、分析、共享服务的支撑平台。

   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

  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用于实现环境保护部、省环境保护局、地市监控中心、区县环境保护局之间横纵贯通、数据传输交换,交换层主要是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该平台由交换中心、交换总线、交换节点、交换平台管理组成。

  (4)数据资源层

  减排涉及的数据来源和类型很多,除了为减排应用系统支撑平台配置专门的业务数据库之外,其他数据均整合在减排综合数据库平台之上。这些数据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目录等技术进行统一的管理。

  减排综合数据库平台包括汇集库、业务基础库、模型库、指标库、主题库、减排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库、空间信息库、共享信息库等。

  (5)运行环境层

  是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运行的基本支撑。由于系统是分布部署在各省的,所以各节点都有自己独立的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主要包括:计算设备和存储设备,以及安装在其上的各种中间件和系统软件。

   服务器和存储

  计算设备以服务器为主,服务器等计算机系统分布在共享平台节点和各共建部门节点。各节点都以B/S架构设计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将服务器分成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门户服务器三类。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支撑硬件服务器,包括小型机操作系统UNIX和PC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

  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为系统提供主要的数据存储服务,完成整个系统所有结构化数据的保存和交易处理。

  应用中间件:系统设计采用J2EE技术路线,因此需要部署应用中间件,提供系统分布式运行环境以及相关的容器服务。

  其它系统软件:包括ETL工具,系统管理工具、系统存储管理工具、数据仓库工具、报表工具及其他工具软件等。

   环保业务专网

  建设一个四级三层网络体系。主要指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环保业务专网,系统硬件平台包括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配套硬件设备。

  应用价值

  国家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污染减排目标的有力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保证减排工程保障条件的建设直接为政府的政策提供可靠及时的依据,也间接推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项目建成后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社会效益价值

  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符合我国环保事业的总体发展总体需要,建设内容满足减排工作对国家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的需求。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的污染防治、环境监管、生态保护、核安全与辐射及环境应急等环境保护业务职能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持。本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通过实现环境信息与统计的信息化,为提高综合决策的准确性,实现环境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使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效率,减少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

  通过国家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将大大提高我国政府对污染源排放情况的监测和考核制度的强化。通过环境机构的信息有效开发整合,为减排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依据,合理调整相关政策,适时启动相应的预防保护措施,为减排工程的提供强大信息网络化支撑。

  通过对污染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排污申报登记、建设项目环评与审批数据等大量环境信息的整合,实现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环境政务应用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整合,加强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政务/业务信息的快速上传下达,促进协同办公,提高行政效率,为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指导区域发展、强化执法监督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服务资源的整合,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实现政令畅通,促进政务公开,树立了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鼓励了公众的监督,体现了执政为民。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必将提高环保监管能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环保执法、提高预警防灾能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经济效益价值

  据统计,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估计,中国2007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7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4500亿元,占当年GDP的6.3%左右。”。随着以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项目为基本保障条件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出现拐点,直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的实现。到“十一五”末期,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4900亿元,虚拟治理成本为2800亿元,间接推动绿色GDP核算的增长。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