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调查报告】 医改初期,政府主要从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出发,出台一些列的政策和措施。三大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基本药物体系雏形初具,监管层面也较以往有了很大强化,这些给行业带来的都是需求释放、竞争环境净化等正面推动。再向前看,医药卫生体系改变将转向机制和体制层面,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成为核心环节,对行业的影响也趋于复杂化和深化。借鉴美国的医疗运行机制,在长期角度上,改革带来的大趋势在于:公立医院垄断地位打破,形成医疗服务市场多元化格局;药品消费趋于理性,渠道逐步从大医院转向零售药房等终端;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实力壮大,形成第三方力量。
综上选取几个带有典型性的现状实例,对后医改时代的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进行说明。
体系建设渐趋成熟
体系和制度建设是过去几年政府的重中之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以医疗保险覆盖为例,借鉴世界各国标准,只要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在95%以上,一般均可认定为全民医保的状态(图1)。2005年新医改启动之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最为全面,达到1.38亿人,综合参保率60%左右。而新农合覆盖率只有2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尚未建立。经过几年的建设投入,到2009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亿人,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从无到覆盖1.8亿人,覆盖率达到75%;新农合突飞猛进,参合人数上升到8.3亿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医改方案明确,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也就是说全国三大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都将达到90%以上。
机制转换产生新格局
机制转换是非常复杂的(图2),为了完成这种转换,除了医院体系内部调整,还需要整个产业运行模式的调整。中国的医疗产业机制变革节点在于医院,政府将在这个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和制约监管,使其从垄断走向开放。将美国的医疗服务产业链作为对比,将会给未来中国医药卫生运行机制转变带来参考意义。
政府投入“缺失”得到扭转
医改前2000-2005年中国总体医疗卫生支出平均增速为14%,而医改后2005-2009年平均增速达到19%,投入增长加速,从投入主体看,医改后政府和社会投入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2%和25%。新医改后政府和社会投入缺失现象得到明显的扭转,2008年政府投入比例已经上升到25%,个人支付比例下降到40%,随着医改的推进,这一结构性趋势还将持续。(图3、图4)
社区卫生服务大发展
随着医改推进和推行分级转诊,社区卫生中心在城市中的诊疗作用日益体现,医改后就诊量大幅增长,2006-2009年复合增长达到47%,期间住院人次量复合增速达到56%,远远高于2002-2005年期间的18%和36%的增长速度。(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