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全球化环境下的机械制造业信息化

【IT168 评论】    从20世纪到21世纪,我们身边的制造业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已变为融入了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现代制造业。20世纪的制造业以技术为中心,实行专业分工,生产组织则是按功能划分的固定工作小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结构,采取顺序作业方式。而21世纪的制造业则以人为中心,实行模糊分工,一专多能,工作小组也已变为具有自主管理功能的“团队”,企业的组织结构已普遍采取能更加快速响应市场的“扁平型”和“网络型”,采取并行作业方式。21世纪的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已不是规模经济,而是快速响应市场和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观从符合性质量观变为满意度质量观,企业将更加重视产品和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从以往仅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生产方式不再是同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生产。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步从“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加强原先薄弱的研究开发和销售服务这两头,通过大规模的定制生产和网络化制造以追求自身成本的最小化和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沿着这一变革的走向,未来制造业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信息量大且分布广泛;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用户需求高并个性化;科学技术变革加速;产品与技术中知识含量密集等。由此可以预计未来的制造模式将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自身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产业要不断升级;另一方面要为整个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提供装备和条件。信息化可以说是中国机械制造业提升的必由之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以信息技术提升机械制造业产品的功能层次;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集成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资源。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则体现在制造业是信息化的基础;制造业又是信息化的大市场;制造业为信息化提供装备;

    制造业也是信息化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和趋势下,中国机械制造业必须乘信息化之势而上,不然,不仅难以提升产业,而且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完全失去主动。

    因为在制造业面临的巨大变革中,未来制造业成功的条件是:集成的企业管理系统;完全集成与优化的设计与制造;柔性化与分布式生产;智能化的工艺与装备;技术、制造与管理系统即插即用和基于科学的制造。

    与之相应的,新世纪产品的功能特征向生态化、信息化、个性化和极限化发展,结构特征向集成化和模块化、组合化和标准化发展,开发过程逐步向知识化、分布化、协同化、虚拟化、全球化、新颖化和定制化发展。面对越来越复杂化、个性化、智能化及生态化的产品需求,产品设计过程除了基于知识的创新、智能化和全球化外,还要柔性化、分布协同化和并行化。其方法和手段即是采取CAD/CAE、网络化、智能化及虚拟化等。

    在全球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已迫在眉睫。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企业通过全球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进行地区协作,分享知识和信息,优化制造资源,实现网络化制造,以最经济的方式创造和积累财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市场、赢得竞争,不断提升竞争力。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则是企业信息化。21世纪的制造企业提高竞争力,除了在转化机制、技术创新、加强管理及资产重组等方面不断开展工作外,还必须通过企业信息化才能成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机械企业信息化4层面

    由此,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发展程度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在机械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在所设计生产的机械产品中融入传感器、单片机、微处理器、PLC、NC、数字通信接口以及激光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从而形成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而形成技术集成化的产品。

    第二层面: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数控(NC)加工和机器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和智能化传感器技术、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FMC、FMS)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制造成本和能耗,实现产品高效、可靠、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要求,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第三层面: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这一层面的工作包括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MIS、MRP、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管理(ERP)、商业智能(BI)、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产品协同商务(CPC)、产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为制造/装配的设计(DFM/A)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人力、财力、物流、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理顺企业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企业资源的集成、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并建立起与信息化系统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形成市场响应快速、服务优质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四层面: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 (包括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络服务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的认识误区

    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既应有管理信息化,也应包括产品信息化(即,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现在,比较多的,一讲到企业信息化,就认为是管理信息化,实际上,对机械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信息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试想,在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技术融合、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机械产品中不融入信息技术,如何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

    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近几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尤其在CAD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很大成效。这从2002年抽样调查的166个企业的情况可以看出。所调查的企业,100%的采用了CAD技术,其中63%的企业的产品CAD出图率达到100%。但从总体看,CAD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够高,被调查的166个企业中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的只占16%,进行仿真设计的只占6%。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比例还比较低。

    企业信息化已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所调查的166个企业,应用CAD技术后,缩短设计周期在40%以上的企业占76%,普遍认为CAD技术对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改进产品的性能有相当好的效果。

    从应用MRPⅡ/ERP成功的企业看,其效益也十分明显,如采购周期可缩短6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50余倍等。但从目前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看,MRPⅡ/ERP的应用面还不广,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结合得不够好,成功率也不够高。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成效还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偏差。如:

    “火候未到”—中国制造业企业还没有到信息化的时候;

    “杯水车薪”—企业目前的问题众多,信息化解决不了企业的困难;“忽视基础”—对信息化需以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前提缺乏必要认识;“技术至上”—把信息化看成仅是技术工作而不是涉及全局的工作;“东施效颦”—简单仿效别的企业信息化取得的成功,依样画葫芦;“追求浩大”—盲目追求高水平、大投入,以为工程越大成效越大;“展示水平”—把信息化仅当作显示企业水平而不是为了提高效益;“排斥外脑”—总认为只有企业自己开发的软件才最适用于本企业;“新瓶旧酒”—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工具;“各自为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搞一套,缺乏协调、资源不共享;“固步自封”—认为本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取得成效,在行业内领先;“一劳永逸”—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相当先进,几年内都不会落后。凡此种种,都影响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和推进。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不少,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关键在于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没有与企业的生产模式改变结合起来,没有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

    现代制造系统的模式和技术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制造模式和技术就不下40多种。应用这些模式和技术,关键在把握实质,因企制宜。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模式和技术,但其根本,不外乎精益、敏捷、高效、双赢、共享、协调,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结企业信息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效,必须贯彻以下56字要诀:

    领导重视,全员投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跟踪趋势,适用先进;以人为本,培训在先;集成思想,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确保安全。

    在全球化环境下,机械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将使机械制造业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也必将促进机械制造业的提升和演进。

    机械制造业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同时其本身也含有高技术产业。机械制造业吸纳和融入高新技术,使机械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机械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经过提升和演进的中国机械制造业,将不再是人们原先概念中的资源消耗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技术含量低、环境影响大、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中国机械制造业通过信息化而得以提升,将使几代机械制造业工作者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振兴中国机械制造业,终将成为现实。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