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集团化的企业是否更需要部署BI?

  【IT168 信息化】

  集团化的企业到底需不需要BI?近几年的集团化BI为什么如此低调?失败率高达70%的BI应用,集团化企业是否还会“垂青”?

  从最近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2008,美国的雷曼兄弟集团的破产,点爆了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4年10月,由于中航油集团对其跨国经营的新加坡子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失效,导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该子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2002年,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由于公司治理机制缺陷,管理层涉嫌财务欺诈,导致公司破产;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由于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新加坡业务员李森投资日经225期货指数失利,损失达13亿美元,相当于巴林银行全部资产,直接导致这家百年银行破产……

  回顾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具有一统一的特点,缺少集团化管控。集团管控一直是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难题,由于大型企业的层级和规模都比较大,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企业病”,但近几年,集团管控正受到热点追逐。从以下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分析,如果早期能够建立一套集团管控体系,那么,这些企业也不会倒闭,这些案例也不会存在。

  提到集团化企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型企业,如果从如何管理集团管理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不去探讨如何来做集团化化管控,或者深究其失败的原因,我们更多的只是从CIO的角度出发,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待的集团管控的问题。我们集团管控一直是CIO关心的重要话题,但怎么借助有效的IT系统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CIO的热点话题。虽然早在几年前,集团管控就已经在企业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但从CIO及企业发展的战略的角度来讲,集团管控一直处于持续的过程当中,“这是和我们部署安全的道理是一样的, 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国内某著名的CIO在谈到集团管控的话题时说道。

  从现状来看大部分的集团化企业都已经部署了ERP,由于企业部署ERP较早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显示在一些企业这些数据一般保存7-8年,重要客户信息会长期保留,日积月累,积累了大量数据,有些数据需要保留3-5年,有些可能1-2年就会删除,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需要对数据分类存储、删除。过去由于无法分类,数据一直保存,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CIO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对数据的利用。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09年对全球超过2500位CIO以及大中华区60多名CIO的访谈结果中,CIO在选择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愿景规划时,商务智能和分析成为第一选择。同时,信息来源于数据。如何把现有数据有效整合,为决策者提供支持,为业务提供服务,成为CIO近些年思考的问题。从CIO关心的技术层面来讲,在2010年1月,Gartner发布的2010年及未来关键IT技术趋势预测报告中,共包括社交化计算、传感计算、高级分析以及云计算四个方面受到了企业CIO的关注。

  集团化企业更需要BI

  刚才我们提到了BI受集团化CIO关注的热度,可以看出BI更应该在集团化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集团化企业由于企业的性质等特性决定了企业更需要BI系统,如果没有BI,企业的领导很难了解企业的信息。现代化的企业如果无法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的实时信息,显然,在决策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业务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业务人员,无法准确知道现有的业务市场信息,那么对于业务的开展无疑是至命的。因此,基于这样的原因,集团化的企业更需要BI系统,但从现状的应用来看,集团型企业早期部署的BI系统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现在的需求,显然,集团化企业的BI部署与升级成为CIO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笔者联系中国中钢集团的信息管理部李红介绍,现阶段集团化企业更需要BI。与此同时,中国石化教授级高工吴正宏也表示,中石化早期就应用了BI系统,目前使用的效果还不错。

  集团化企业对于BI的需求一方面原于企业老板的”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也要达到”控“的要求。在过去,如果是集团型的企业某领导层业务高管离职或者转投其它企业以后,相应的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必须要有一套系统来分析控制,那就是BI系统,但目前能实现特殊高级功能的的BI工具,显然目前还是力不从心。BI的应用另一个重要的层面来源于企业的业务人员的报表分析,属于操作型阶段,国内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BI的应用更处于这一阶层。

  集团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于其它企业来讲,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比如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比较高,同时起步也比较早,各类的基础设施都比较成熟,因此,做信息化相对比较容易,但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的企业集团公司可能应用的是一家公司的ERP,而下属公司可能就是应用部署的另外一家ERP系统,最终的数据不是很统一。虽然,在技术领域都可以实现其统一的标准,但对接起来还是存在很多的困难。对于企业BI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困难。数据的大集中已经在各个集团企业提到了日程,并且进一步的实施过程当中,然而真正的全部统一还需要一个过程。

  集团化企业实施BI出发点

  当集团化的企业明确了BI的建设路线图之后,紧接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让CIO觉得BI无从下手。那么,作为集团化的CIO应该如何来部署BI,做好集团化有许多的成功因素,笔者结合实际中的案例总结出集团化BI需要打好以下基础。

  1、解决急迫需要解决的BI问题

  当前,一些业务或者系统是需要不断优化与持续跟进的,因此在某一个时间段可能某些系统暂时不是CIO关注的重点,因此,CIO对于信息系统要有总体的规划,在做BI系统规划时,不妨先了解清楚企业是否迫切需要BI,以及需求强烈的程度。如果业务或者企业的老板,迫切需要BI系统来应当当前的问题,那么,就需要CIO在早期就要对BI的准备。当实际的问题发生或者产生时, CIO也有备的方法来应对。比如, 解决企业的数据问题、数据的正确性、以及企业领导对于BI的期望值等问题,前期都需要不断的沟通与磨合。

  2、升级现有的BI产品

  早期的BI产品已经不能在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的需求,无论是从产品功能方面,还是企业的需求角度来看。据了解,现在已经部署的BI系统都是比较陈旧,更多的BI系统只是简单出一个报表工具,没有起到智能的应用。随着成熟产品的整合,很多的企业的BI系统需要升级,但这些BI系统的升级往往是由企业业务性质所决定。

  我们知道,真正的商业智能就是要实现“天地合一”,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商业应用乐观估计的话,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BI应用已经起步,相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BI:

  BI 商业智能也称作BI是英文单词Business Intelligence的缩写。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等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而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商业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提出。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技术及其应用。目前,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资料及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而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