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证券业数据大集中及其风险控制分析

  【IT168 信息化】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金融业无疑是最受影响的行业之一。对于所属金融业的证券来看,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不言而喻。同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使金融业各类客户的经济活动方式和地域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了解 ,早在金融危机以前,证监会就在2006年7月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对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第三方存管核算等业务的风险控制,也逐级纳入风险控制系统中来。

  证券业风险管理现状

  资料显示,国内证券公司起步较晚,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先天不足,一是证券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证券市场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二是证券公司缺乏规范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资料显示,从1987年第一家“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注册至今,只有20几年的时间。1987一1996年是证券公司的快速增长期,此期间公司数目剧增,资产迅速扩张,但业务单一。证券监管部门尽在行政上对证券公司的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监督指导,证券业法规法制的严重滞后,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管法规体系。此外证券公司对风险问题,及业务风险相对忽视甚轻描淡写,风险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工作重点集中在如何开拓市场,扩大业务上。而相对于内部风险管理来讲,内部人员作案的危害大、难抵御、难发现的特性,使得许多单位知难而退,刻意回避单位内部风险防范的问题。而事实上,内部风险防范问题若不重视,可能不会产生后果,但一旦产生后果,便有着难以预知的破坏力。

  金融业企业打破传统的基于省域范围甚至更为分散的地域性条块分割的分散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实时的、全国性的金融产品和多样性、个性化的新型服务渠道,建设一个集中统一的全国性的数据集中处理环境,实现全国性数据大集中是大势所趋。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网上证券交易量的迅速增长,市场监管者和经营者充分认识到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近几年,随着证券市场日益走向规范、投资者素质不断增强以及国内证券金融相关部门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对证券信息数据库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证券公司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平台,用于支持公司内部的市场研究、行业研究、金融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用于为客户的理性化投资提供更好的服务,及满足公司在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投资决策等方面的数据支持需求。

  在过去,证券公司只是直观地把信息系统看成是单一的成本中心,而没有看到客户、信息系统、信息利用、管理和服务这一集约式管理的模式和价值链能为公司经营所带来的赢利价值。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建设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证券业数据大集中及其风险控制分析

   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光悌

  而记者从近日召开的“风险防控与信息安全”金融高峰论坛了解到,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光悌从证券行业的角度,详细地分析阐述了证券数据大集中和证券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及其风险控制要点。

  马光悌首先从证券行业风险控制的事件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大集中的交易方式和数据基础模式的转变,第二、是保证第三方存管。第三、规避风险的方法。

  马光悌指出,在市场越来越竞争的时候,由单个营业部交易方式变成总部交易方式,也就是数据集中和交易集中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实施,是为了处理能力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有是节约化经营受到影响,对于公司整体思想想传达下去非常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就发现了事情正在变化,从1991年开始,电子化手段完成了整个证券的交易,直到2000年开始采取了集中化方式,这一段称之为集中交易。

  2006年后集中交易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处理能力,比如报单缓慢,因此,需要扩容了,扩容是为了应对交易,同时也扩容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风险控制又提到面前。

  2007年上半年以后,我们已经不能应付很复杂的局面,就做了些思考,这个思考仅仅限制在柜台交易系统证券公司赖以生存和消费的系统,我们也采取了办法缓解这个矛盾。这时发现经营集中,对数据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些风险防范的措施。

  马光悌强调,风险永远在往前推进的,永远解决不了最后问题的。要往前做业务时就不停的做信息化,随后风险控制、风险防范就跟着它走,唯一方式是不停做。这个过程看到,我们一直在做风险防范。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