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上海世博信息通信馆背后的故事

【IT168 信息化】    “这是一个混搭的团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最后呈现出来的也是一个融合的作品。”信息通信馆上海工作组成员林珊(化名)这样总结她参与展馆筹备两年来的感受。

    2008年初,中电信和中移动确定联合建馆参与世博会,信息通信馆的筹备组也随之成立。据了解,信息通信馆领导小组成员分别由中电信副总经理孙康敏和中移动副总裁李正茂担任;领导小组下设上海工作组,具体负责信息通信馆的筹备工作,其成员抽调自上海电信和上海移动世博部,工作人员数量达百人。

    走进展馆,很多人发现几乎找不到电信或者移动的产品业务。林珊告诉记者,当初两家运营商决定联合参展时,国资委要求馆内尽量不出现企业标识,“通信行业是一个整体,展馆展示的是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如何展示成了最核心的问题。据悉,参与竞标的有美国BRC、日本电通、美国SD和王小慧艺术中心,最后美国BRC胜出。“BRC胜在故事性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以及ICT互动终端这个亮点。”林珊说。另外,设计经验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据介绍,BRC先后参与了6届世博会16个展馆和展览活动的设计制作,其中最近三届世博会的美国国家馆均由其操刀。

    接下来是方案的实施阶段。“一开始他们提供了一个类似好莱坞桥段的剧本,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有些搞笑,情节很吸引人,但是明显对中国通信行业缺乏了解。”林珊表示,“所以我们就开始给BRC讲解行业发展史、信息技术,从飞鸽传书一直说到物联网,讲了几次之后,他们说,这不就是一个‘dream’(梦)么?所以展馆的主题就这样确定了。”

    主题的确定仅仅是开始,据悉,双方修改剧本前后就有7次之多。林珊说,美国人很敬业,他们特地到上海市民的家里,了解老百姓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梦。

    最后定稿的剧本共3个部分,分别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科技”。林珊笑言,很多时候是在帮美国人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BRC是典型美式风格,想象力发达,天马行空,但缺少秩序感,所以工作组就帮他们把各种创意归类。”

    像这样的东西文化碰撞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记者了解到的一个细节是,工作组里的两个女孩因为好奇,混在群众演员中参加了BRC动画配音工作。结果BRC随即就拿来了一叠正式的授权声明书,要求这两个女孩签字授权。

    林珊把这样的碰撞统称为“化学反应”。在她眼里,信息通信馆里展示的点点滴滴几乎都经过了“化学反应”。林珊向记者举了贯穿整个展演体验的ICT小精灵Gudu和Jiling的例子。“这两个小精灵原先的造型很普通。有一次开会,BRC的创意总监ChristianLachel跟工作组的一个男士趁会议间隙开始在草稿纸上画造型,当时大家也没在意。后来等他们俩把小精灵的新造型拿给大家看时,我们都惊呆了,与原来相比完全脱胎换骨。”林珊透露,后来孙康敏来视察时看到小精灵觉得太平面了,建议用立体的造型。所以就变成了小精灵现在的样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记者了解到,包括像ICT终端,一开始的功能也是类似遥控器一样简单,后来逐渐智能化,并能和剧情互动。

    记者获悉,信息通信馆试运行的第二天迎来了一批电信行业的老专家。“老专家们看完前展后还能清楚地知道ICT技术在哪里,但是到了主展和后展区,大家都看不出技术的痕迹。”林珊表示,“这正是我们的用意所在。信息通信馆呈现的不是技术,而是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成就人类信息沟通之梦的历史。我们鼓励你追求梦想,信息通信技术是让梦想成真的翅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