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在上海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闵行区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2008年1月,闵行区成为卫生部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试点区,卫生部王国强、尹力、王陇德等部领导及卫生部信息中心饶克勤主任等多次到闵行区调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区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和做法,认为这是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希望闵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卫生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年多来,闵行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建设了全区联网的卫生信息网络和数据交互平 台;研发并使用了社区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和肿瘤筛查管理软件,规范社区疾病管理流程;实现了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程序;建设了居民自助体检的 “健康小屋”;整合区域网上资源,开通了二个区域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并与三级医疗机构开展部分业务联动。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闵行卫生信息化紧紧围绕居民健康管理这一主体,以“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精心打造”为原则,稳步推进四项工作。
1. 统一网络
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连通区卫生局、专业站所、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等200余家机构,全光纤接入,100M带宽的卫生城域网。
2. 统一数据交互
在同一网络内,同一平台上实现全区卫生业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
3. 统一应用软件
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基础,整合区域现有卫生信息资源,研发包括EHR、电子病历、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肿瘤早发现、妇保、儿保、计划免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药品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34个应用模块,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
4. 统一身份识别
近年来,闵行居民手里多了一张被称作“健康卡”的黄色卡片,同时,每位社区医生手里也多了一张被称作“绩效卡”的绿色卡片。“健康卡”用于解决身份识别问题,社区居民须刷卡,方可获得各项信息化的卫生服务。“绩效卡”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细化、全过程的内部管理,用于记录医务人员工作数量、质量及满意度。
软件、硬件同步抓
1. 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
闵行区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兼有居民电子健康记录(EHR)和电子病历(EMR)的双重功能,是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指标、疾病史、免疫接种史、体检情况、保健管理信息的集合。胎儿的健康记录依附于母亲的健康档案,一旦出生,他(她)就有了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是一点(源)采集,多点共享,得到综合利用,实现了“在线”、“实时”、“连续”和“整合”。
闵行区有常住人口20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8.6万,流动人口91.7万,人户分离16.7万,外籍人士3.4万。闵行区向户籍人口发放“居民健康卡(黄色健康卡)”,向流动人口发放“居住人口健康卡(绿色健康卡)”,向常住人口的困难群体发放“温情关怀健康卡”,享受费用减免的照顾。目前全区社区户籍居民签约建档83.04万人,建档率已达93.25%,流动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签约33.48万人,建档率为30.5%。
2. 开发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和肿瘤筛查软件
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立儿童保健体检和计划免疫人性化服务点。计划免疫点设立了排队叫号系统等信息系统,优化了接种的流程,提高了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率。计划免疫还开展了网上预约和短信提醒功能,居民可带儿童按网上预约时间直接前去接种疫苗;对接近预约时间的儿童,医务人员会通过短信方式发送提醒信息,并告知接种前的注意事项。
为了推进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工作,开发了多种慢性业务模块,设定了标准化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辅助和监督医务人员开展各种服务。截至到2009年11月底157,949例高血压患者得到管理,目前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92.15%,血压有效控制率达到55%;45,853例糖尿病患者得到管理,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8.17%,血糖的有效控制达到50%。
闵行区将社区肿瘤早发现工作列入政府关注民生的实事工程,社区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肿瘤的健康教育,开展问卷调查和肿瘤初筛,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及时将疑似患者送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闵行区肿瘤初筛人群总数达410,981人,筛查出高危人群33,456人。到2009年5月,闵行区已发现肿瘤病例235例,其中早发现的病例有73例,早发现率达31%。
在古美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了居民自助体检的“健康小屋”,鼓励居民就近作自助体检,促进市民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市民在“健康小屋”,刷一下健康卡就可以享受血压、血糖、骨密度、肺功能、脂肪测定、体重指数(BMI)、心电图、心功能等多项体检,各项体检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居民的健康档案。居民的社区签约医生能通过网络了解居民健康情况的变化,对指标异常的居民及时进行健康干预和实时追踪,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居民本人也可通过网络查阅自己的体检结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借此开展疾病筛查工作,确定疾病高危人群。
3. 实现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
闵行区用绩效考核模块和医务人员人手一张的“绩效卡”,考核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业绩。在患者每次就诊需刷“健康卡”的同时,医务人员每次服务时需刷“绩效卡”,其服务内容自动记录到网络数据库,可实时统计、分析各类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量、药品使用情况等报表。考核对象包括所有
社区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后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队长和社区卫生中心院长。“双卡制”绩效考核模块将传统的公共卫生经费按人头支付的方式,改变为按工作绩效包括数量、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来分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功能,按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计划生育和健康档案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统计。社区医生组成固定团队,为老年人和有特殊需求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如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残疾人、术后护理等患者提供上门服务。上门服务同样要刷卡,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分配机制,体现了“按劳取酬”和“优劳优得”的原则,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实现了公共卫生经费的优化配置,使投入的产出更有效。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分配机制,还使医生的业务收费与医生的奖金脱钩,使医院的业务收入与医疗经费的分配脱钩,有力地遏制了不合理的检查、用药等“过度服务”。2009年1至10月,全区社区卫生服务门诊489.0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8%;门诊人均次费用86.38元,同比下降5.17%。
4. 开通闵行健康网站和区域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闵行区开通了闵行卫生健康网(www.mhwsw.com),居民在卫生健康网上,用“健康卡”卡号、身份证号和验证码登陆到EHR查询中心,查阅自己的健康记录,其历次就诊信息、检查信息、体检信息和用药信息等一目了然。也可进行网上门诊预约和计划免疫接种预约。
目前区域心电图会诊中心(MUSE)、区域影像存储与传输会诊中心(PACS)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自2009年6月1号开始运行至今,闵行区MUSE心电图会诊系统,系统上传心电图36010例,会诊中心会诊心电图9633例。漏诊率从31%下降到11%,误诊率从20%下降到14%,诊断准确率从49%提高到75%。区域影像存储与传输(PACS)会诊系统上传影像52119例,会诊报告26,344例,发现占位病变39例。比如在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检查的顾某,社区医生的诊断结果为两下肺炎症;会诊中心的医生会诊后认为是占位病变,后进行CT 等方式的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肺癌;患者及时得到了诊断,并及时得到了治疗。
5. 研发药品供应链监管信息系统
2009年3月,闵行区在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进行药品改革试点,至6月份,已初步确定了基本药品制度,确立了流程清晰的药品流和财务流,并研发了药品供应链监管信息系统。卫生局与供应商签订存货托管协议,实现了医院药库药房的零库存。医院将药库药房出租给供应商,并为供应商们提供专业服务人员设备和服务。各医院提交经审核的采购计划给第三方托管机构,由GPO组织根据采购计划,组织供应商将药品直接配送到各家医院。
卫生局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监管,整个过程由卫生局建立的药品采购领导小组统筹监管。通过信息化技术固化药品遴选和流通的流程,简化了监管方式。
GPO的药品管理模式,使得药品购买者和药品使用者的联系剥离,从而实现医药分离。医院成为药品使用者后,终止了医生和供应商的接触,从根本上切断了医生被药品利益驱动的链条。药品供应链监管信息系统可以使医院对医生的用药情况作实时监控,开大处方、重复检查配药等弊病可立即查处,各种药品的流向、剂量、用法等可追踪到每个用药者,这样便可使患者用药更合理、更安全。
成效显著
1. 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度
通过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卫生服务约定书、发放居民健康卡的形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对应服务关系,并为社区居民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EHR)。在居民诊疗和健康服务中,居民健康卡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钥匙”,医生通过“刷卡”查阅健康档案作为参考消息,同时服务过程也及时记录到健康档案内,这样,健康档案得到“激活”,真正具有在线、实时、连续、整体、便捷的特点。
2.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软件,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业务需求,在研发社区基本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管理、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绩效考核、健康体检、肿瘤防治、计划免疫等业务模块过程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功能拓展,有效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整合,设定标准化的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从“发病管理”向“发现管理”转变,从“单纯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加疾病管理”转变,从“单纯体检模式”向“全程健康干预体检模式”转变,从“单向服务模式”向“互动服务模式”转变,从“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向“规范程序管理模式”转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3.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通过“刷卡”,医生才能进入业务操作系统,所开展的所有医疗卫生服务数据将记录在医生个人数据库,信息系统将自动生成医生个人工作数据、团队工作数据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数据。依据这些真实、实时采集的信息数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工作与利益脱钩、服务与责任挂钩”的原则,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为量化指标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分配机制从原来“以收益为基础”调整为“以效率为基础”,实现工作量全程阳光化,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大大调动了社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区卫生局对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的拨付也是以信息系统产生的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数据为依据,让公共卫生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更大限度地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