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最近几年,协同软件年均35%的复合增长率,给它带来了很多人气。金和、用友致远、协达、泛微这些大腕们也成了IT业的明星。而金和软件的产品,还曾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各国使节,更是让协同软件露了一回脸。
不过,协同软件也曾濒临生死边缘。
不妨来回顾一下协同软件的“发迹史”。协同理论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理论是晦涩的,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多组织合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协同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
协同软件在中国出道,始于2002年。当时的IT业就像一个淘金场,任何新概念都会引起关注。协同软件在协同理论的光环下,受到很多企业热捧。但是,企业逐渐发现,所谓的协同软件不过是办公软件的加强版,用来进行普通办公绰绰有余,但要把企业的各种资源协同起来,可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协同软件也一度被人们冠之以“有名无实”。
渐渐地,协同软件不吃香了,市场也冷清了,留给协同软件厂商的是深深的反思。广泛用于社会学等领域的协同理论,到底能不能在企业管理上发挥作用?虽然各个企业思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后的结论却是一致的:企业实现协同是可行的,但要产生资源的协同效应,所采用的协同软件必须切中企业的管理实际。
研发过程虽然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今,很多协同软件已经摘掉了“有名无实”的帽子——不仅解决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难题,还可以根据项目流程的进度,及时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使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时地协同起来。这一过程完全不用专人负责,系统根据监控结果自动进行分配,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转变,有效避免了人为带来的失误和浪费,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源效率和效益。
一些厂商并不满足于此,还把东方思想也融入到协同软件当中,基于中国的柔性管理文化和信息扁平、立体沟通的全新团队协同模式,弥补金字塔组织结构的管理缺陷,全面提高企业的决策、执行、协作、反馈和应变效率,人性化的特点使企业在应用时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协同软件不仅能生存下来,甚至生存得还不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已经告别了“虚的”概念炒作阶段,步入了“实的”真功夫打天下阶段。这自然是协同软件厂商的功劳,但也是客户选择的结果。厂商和客户之间的博弈,是促使行业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