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是管理变革

  【IT168 信息化】

  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由于产品机构复杂,制造工艺过程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管理困难而复杂,因此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发源地,ERP、CRM、SCM、BI、EC、OA无一不是在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迟到的答辩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电子工业部召开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的研讨会,本人在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本人针对当时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当时国外MRPⅡ软件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状况,提出“国外MRPⅡ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的观点,这个观点被领导采纳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遭到了所有外国MRPⅡ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的强烈谴责,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蒋明炜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每次外商MRPⅡ产品发布会、研讨会,我都成为批判对象。什么“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可以休已”,“闭关守旧的代表”……二十年过去了,至今这种批评还没有停止。而在另一个反面,人们还在把“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作为用户自行开发庞大ERP软件的根据,他们说“蒋老师说了,国外软件不好用”……为此,我必须阐明我提出这个论点的历史背景和我现在的看法。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远没有建立,对国营企业的指令{生计划仍占主流,物资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企业物资采购仍然依靠一年两次的订货会议,人们称它为“骡马大会”。在短缺经济的年代里,供应商是上帝,客户是“孙子”,谁能买到材料就是本事,所以那时我们的MRP只能编制自制件的计划和外购件的投产计划,根本不能编制采购计划,更不要说准时生产了。在那个年代主要产品生产仍是国家指令性计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那时企业没有销售部门,所以销售管理也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才有了需求。那时中国的财务管理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一部分企业采用借贷记账,另一部分企业使用增减记帐,主要财务报表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际标准接轨,所以那时国外标准MRPⅡ软件在中国应用确实存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计算机公司代理的国外MRPⅡ软件基本没有汉化,COPICS、INTEPS、HManufacturing……中国用户是自己进行汉化的,在早期中国双字节终端没有问世之前,这些外国软件根本就没有办法汉化,为了让普通管理人员看懂,他们将英文屏幕和报表改成汉语拼音。

  “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至今我仍然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变成为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中国的会计制度也基本与国际接轨了。在技术层面,大多数外国软件都做了较好的汉化,进行了一些国情化的开发,所以我认为现在国外主流的ERP产品在国内是可用的。但是我认为无论国外国内ERP软件国情化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程度的不同,过去多现在少了。另外,客户化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国外软件在它的生产国使用也存在客自化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尽管你的ERP包括了若干科学的业务流程,但它也不是欢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行业不同,管理者的思想方法不同,针对某个具体客户的特殊需求就是存在客户化的。我不同意“我们的产品是经过发达国家应用证明的,要与国际接轨,一切都要按照软件来实施”,客户提出的需求软件里没有,“我给你来一个BPR”。这就存在到底是BPR在先还是软件在先,软件具有什么功能和流程,BRP就按此设计,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另一个反面就是“三个三分之一”的论点被用于企业自行开发ERP产品的依据。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ERP发展到今天已有30年的历史,它已形成了近似标准(MRPⅡ有标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客户的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流程,已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开发的难度、工作量之大、专业知识之广泛都不是一间企业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强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开发一套基于手工作业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实施容易,但管理却不会得到根本改善。

  此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是主机/终端,明天是客户机/服务器,后天是浏览器/服务器,今天FORTRAN、COBOL,明天JAVA……新技术层出不穷你今天开发的系统过不了几年就落后了。所以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自行开发系统是不明智的。

  以上就算给批判和利用“三个三分之一”论点的朋友们一个迟到的答辩吧,得罪之处就请原谅了。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难点

  制造业信息化的难点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就是大家经常谈的:领导的意识和决心。克服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习惯,管理规范、管理流程不完善,或执行力不到位……这里要说的是针对机械制造业个性的难点。

  第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多数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按定单装配,按定单制造,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第二,生产计划控制棋式复杂、多样

  机械制造企业随着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批量的不同,分为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流水生产几种生产类型。管理的需求随生产类型不同而不同,例如:对于单件生产企业,除标准MRPⅡ以外还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配置控制、产品报价、作业排序。CRM就显得不十分重要;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它需要标准MRPⅡ,还需要CRM、SCM等;对于大批量流水生产企业,则需要将传统MRPⅡ与JI丁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SC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第三,对于按定单装配、按定单制造和按定单设计的企业还需要配置控制、最终装配计划等

  可见机械制造业生产计划控制是非常复杂的。然而目前企业的手工管理状况与上述先进管理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增加了管理难度。

  第四,容户需求多变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A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ETO,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策五,准确的成本核林和分析困难

  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路线长,成本核算需要采集大量信息,所以准确的成本核算非常困难。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