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新技术应与保险应用进行更好的“衔接”

  【IT168 信息化】

  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如今信息开放、价格透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险业的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这样,行业实际应用与新技术的衔接问题就会变得异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IT不了解核心业务体系。业务需求是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是零散的、随意的、不确定的,是没逻辑可循的,是难成体系的。IT人员难以挖掘到深层的核心业务体系,对业务提出的需求不能彻底消化,无法完全转化为成体系的、具有逻辑思维的、抗应变能力强的IT需求。系统不能全面实现业务需求,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往往对系统产生怀疑、渐渐失去信任,进而衍生出不一味地遵循系统,而是采取应付、逃避的态度。

  其次,业务缺乏IT思维、编程思想。业务人员对IT缺乏深层了解,觉得IT创新的技术业务是高不可攀的,与实际应用不能有机结合起来,未能实现信息系统的最大化。用户时而思维定势、适应较慢,时而操作系统太过随意,让成形的系统围着人转,习惯用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业务流程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劣。IT创新的技术一旦得不到业务的高度认可,也就无法取得系统应用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新技术与业务更好的衔接,从IT应用于业务需求以来,IT与业务之间的沟通就从未停止过。近年来,随着业务对IT依赖程度的加大,IT与业务之间的沟通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强,而沟通难度却越来越大。笔者认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进步,市场监管越来越严,行业竞争越来越强,经营环节越来越细,业务对IT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IT与业务之间深层的沟通瓶颈就形成了。业务因IT无法彻底领悟需求的精髓而逐渐失去沟通耐心;IT则抱怨业务缺乏逻辑思维、提供需求不清而百思不得其解。因此,现阶段单纯依靠业务与IT之间无休止地沟通已很难彻底解决新技术与行业应用的衔接问题。

  解决方案及具体实施

  就保险行业而言,信息技术应业务需求而生,为业务需求服务。新技术要想与业务应用更好的衔接,最大化地服务于业务经营,并提升业务管理水平,那么,业务和IT之间的沟通必须是畅通无阻的。因此,现阶段,可以尝试在业务和IT之间架起一座提供需求分析的桥梁,作为二者衔接的纽带。需求分析的岗位需具备翻译需求、提炼需求、落实需求、收集需求。

  需求分析岗需要深入系统用户的各个环节,从一线应用到二线管理,通过和业务的密切沟通中收集适时变化的业务需求。同时,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加强业务操作的培训,培养业务建立IT思维,引导业务转变思维、提升思维,进而得到更为直接、可行的业务需求。

  目前,在需求分析岗的定位上,各公司所持观点不尽相同,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未设需求分析岗的公司,认为IT可以兼顾需求分析的职责。

  这样的观点在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早期是适用的。因为,那时的信息技术只是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的辅助工具,业务给IT的需求单纯、要求简单,IT实现起来相对得心应手,IT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顺畅。然而,当业务将IT作为支撑发展、提升水平的重要工具时,IT与业务之间的沟通就出现了瓶颈,如果仍然让IT兼顾业务需求分析的重任,IT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于单独设置需求分析岗的公司,对岗位职责的要求往往与IT的系统分析岗重叠。

  此种安排一般是由岗位编制所致的。由于需求分析岗属于技术岗范畴,所以保险公司往往将该岗位编制在IT部门,这样公司要求的岗位职责自然需具备IT人员的基本素质。然而,如果需求分析岗隶属于IT部门,则业务经营过程中适时应对的新需求的获取将完全依赖于业务部门的反馈,这种被动接受的方式既难以解决业务与IT之间的无限沟通,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岗位重叠,导致成本增加、效率低下。

  3.有意识培养需求分析岗的公司,往往将培养对象定位在IT人员上。

  这个观念往往将信息技术过分地抽象化,信息技术在业务人员看来犹如一座固若金汤、难以攻克的堡垒,所以只能寄希望于IT人员在了解业务流程后运用技术手段帮其实现业务需求。然而,由于IT人员不可能适时获悉并彻底领悟灵活、多变的核心业务需求,所以,只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业务实现一部分IT需求,却很难做到业务与IT之间的密切衔接。

  鉴于IT属于大众化行业,因此,现阶段在需求分析岗的定位上,笔者建议,行业可以转变思维,挑选一部分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系统化从业经历,且对IT感兴趣的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语言培训,使之掌握一二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建立IT思维、编程思想,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办法。同时,需求分析岗应纳入业务部门而不是IT部门。只有这样,适应市场、监管、经营等变化的决策需求才能适时能动地落实到IT需求上,IT与业务之间才能做到更好的衔接。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