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双赢选择

  【IT168 信息化】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既有利于强农惠农,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发农村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按照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精神,农业银行立足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在金融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完善和涉农信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针对农户5万元以下小额、频繁的生产生活融资需求特点,农行重点开发了以“金穗惠农卡”为载体的农户小额信贷产品。该产品提供自助可循环的用款方式,随用随贷,并按照农户实际使用贷款的时间计息,大大减轻了农户的利息负担,受到市场广泛好评。截至2009年底,农行共计为3319万户农户发放惠农卡3336万张,对其中369万户农户授信926亿元,农户小额贷款余额达673亿元,较年初增加626亿元。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农行推出了最高额度达100万元的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服务农户期限长、额度大的生产经营活动。针对农村市场中农产品(15.48,0.30,1.98%)批发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小型加工运销户、种养殖大户的临时短期、频繁的资金周转需求,农行推出了惠农信用卡,授信额度可达到30万元。同时,对公业务方面,农行及时推出了农村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县域房地产、县域医院学校、化肥淡季储备、农副产品季节性收购贷款等众多创新贷款品种,努力让“三农”客户“贷得起、贷得到、贷得方便”。目前,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已达212种,基本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三农”产品和配套服务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村客户的实际需要。

  农行在加大对现有农村网点改造、提升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稳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方面,加大县域ATM、转账电话、POS机等银行电子机具投放力度,目前已达70多万台;另一方面,在没有农行网点的地区,通过派遣流动客户经理组、流动服务车等方式,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日常金融需求提供支持。同时,出资参股在湖北、内蒙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积极探索通过设立农村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方式延伸农行金融服务范围。截至2009年底,支持县域中小企业3.43万家,贷款余额将近6000亿元;支持优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600家,覆盖面达到67%。此外,不断完善服务模式。根据各地实际,采取各种积极、灵活、贴近市场的服务方式。一类是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大户能人合作,推出“农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另一类是与政府部门和有关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加大对农村信用乡镇和涉农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积极优化涉农信贷业务管理。一是简化办贷手续。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将农户办理小额贷款所填信息表由以前的十几张减少到3张,签字也仅需两次,减少农户来回奔波。二是优化业务流程。合并了农户贷款评级、授信、用信程序,简化了中间环节,缩短了审贷时间,提高了放贷的效率。三是扩大审批权限,下沉审批层次,使绝大部分“三农”信贷业务可以在二级分行以下得到审批。四是创新风险管控方法。实行“三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工资收入与贷款质量和效益挂钩)以及信贷风险经理派驻,严格的责任追究、移交和离任审计等办法。

  通过上述措施,去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增速明显加快,当年县域贷款增加约3600亿元,余额达1.19万亿元,同比增速43%,比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的县域贷款增速超过70%。县域增量存贷比超过70%,2009年从县域吸收的资金,除去缴存准备金外,基本用于县域,做到了“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服务农户覆盖面迅速扩大,农户贷款余额达1973亿元,较年初增加约1000亿元,增幅超过100%。去年一年的农户贷款累计投放量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农业银行而言是“双赢”选择。农行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深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发展;同时,下力气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和资源投入,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总经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