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最近两周,成都火了,确切的说,作为西南地区的大都会,本来一直就火。
但因为“撕卷门”和“补课门”,成都更火了。
先是2010年1月12日,一位愤怒的父亲打通了《成都商报》的报料新闻热线,新闻报道里写的电话时间是“星期二凌晨3点38分”。成都的黎明之前静悄悄,这位成都石室联中(西区)中学生家长因女儿凌晨三点还在写作业而怒撕试卷,并让女儿带信给班主任,说“请不要透支娃娃的生命”。这就是著名的“撕卷门”。
接着,1月23日,成都市高中和初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又是《成都商报》,又是报料新闻热线,成都多位学生投诉“被迫补课” 。这就是又一个“门”,“补课门”。
不管是作业,还是补课,实际上都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跟各地学校的实际操作直接相关。然而不得不说,“撕卷门”和“补课门”最终指向的,是实际上的应试教育,这根本上是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造成的。
高考不仅仅考书本,还考拓展知识。高考之前,哪个学校的学生不是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呢?
高考就是“鱼跃龙门”,大学文凭可以为就业工作和个人家庭生存生活打下基础,学生把上课、考试、补课……看成是“大学的敲门砖,人生的幸福”;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这是普通家庭的希望;学校需要教育成果,领导们需要晋升的业绩,分数和升学也作为了衡量老师教学的惟一标准;政府也就采用高考这种人才选拔的集中方式,社会阶层人员流动的巧妙解决办法。以前类似“撕卷门”“补课门”的事件也偶有发生,但不会像现在这样过激和公开,我们的大众媒体起到了比以前更好的作用,而学生和家长对应试教育的强势反弹又是了为了什么?
在成都商报社举行的“圆桌会议”上,一位家长向大家展示了他读初二的孩子所作的“总结”,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一天卷子两三张,四五节主科霸占整天。六神无主七窍生烟,锻炼时间只有八九分钟,如今学生十分可怜。十天失眠九八日,七六次考试身心疲惫,五官无神四肢劳累,中国教育可算三二流派,这样下去华夏一级(我觉得“级”换为“族”更好)危险。”
“上课老师说:‘这些作业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下课后老师自言自语说,‘但终究是你们的。’”
现在高考对于各方的意义随着超过1000万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就业难问题,以及社会阶层人员流动趋向凝固、板结的现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认为读了本科还有硕士,读了硕士还有博士,读了博士就成壮士,壮烈牺牲在竞争激烈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家长也觉得高考不高考,大学不大学,没啥关系了,重要的是投资教育那么多,最后血本无归;学校在新课改的面前(四川2010年新课改),还要素质教育,可还是要高考成绩,领导还要升官要发展;高考不如以前灵了,要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搞,大学的教育产业化要继续,面对高学历人群的就业也出现问题,以及传统的人际关系社会具有优势的生存资源交换在社会阶层机构的金字塔中上层进行并阻碍了广大下层的上升空间抑或渠道。
因此,首先是认知能力相对成熟和越来越清醒的家长们不干了,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到大学毕业却看不到家庭的希望。其次是学生们不干了,“大人们说话不算话”,课改啊减负啊,根本没有兑现,一天到晚真是身心疲惫,谈什么健康快乐成长。
2009年10月,成都市教育局已经为了“规范办学行为”这一问题出台了系列措施。其中也明确规定,除高三外,严禁中小学校以任何名目(包括家长委员会等)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而包括石室联中(西区)在内的很多学校为什么还要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甚至顶风作案进行补课呢?
有人出来解释,说正式寒假是从2月5日开始,之前都是正常上课,稍微具有中国大陆学期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期末考试结束,别说“正常上课”了,就是“上课”也没有了。那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应该扪心自问,你上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期末考试结束了,还要回学校上课啊?!
还有学校说学生是签字“自愿”补课的,当然了,不签字,就受到学校的“另眼相看”;不补课,就听不到新课内容。即便学生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在这样的强盗逻辑之下,只有“被迫补课”了。
“撕卷门”和“补课门”不单单是成都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我们举国上下都很关心教育,但懂教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这就好比派一个又一个的门外汉去管理中国足球,结果足球没搞上来,赌球他们倒是学会了。但愿越来越多的教育领导们,遵从教育教学规律,使中国的青少年健康的接受教育,快乐的享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