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合肥能迈向“智慧城市”吗?

    【IT168 信息化

    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医生看病、出门之前就能知道要走的路会不会堵车……“高速发展下的省城合肥,未来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座‘智慧城市’,要认识到这样的发展迫在眉睫,可以先从滨湖新区开始,打造一个‘智慧新区’。”

    在关于《合肥经济圈发展报告》的一次讨论会上,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教授提出合肥的信息化要和“智慧城市”联系起来,打造一个“聪明的城市”。据了解,“智慧合肥”将会作为2010-2011年合肥经济圈蓝皮书研究的重头戏,提供给政府部门参考。

    “智慧”让城市更便捷一点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我们通过一台电脑看到整个城市,数字化了解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用模糊的概念。”王开玉提出的“智慧合肥”拥有一张巨大的“城市蜘蛛网”,把覆盖市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信息终端联系起来,为市民提供最便捷、最舒适的生活。

    王开玉描述说, “现在的合肥,看病排队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儿,而一旦合肥实现了‘智慧城市’,居民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知道哪家医院哪位医生正在当班,排队等候的人多不多,市民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医生沟通,邀请医生来到家中看病,或者在网上与医院预约登记,免去排队等候的时间;对于医院来说,在接到市民的紧急电话时,可以通过电话的定位系统,第一时间了解到病人所在的位置,医院的网络同时会制定出救护车前往病人家中最快捷的路线,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其实合肥现在已经有智慧城市的雏形了,比如老百姓现在可以在网上查到酒店、旅馆等一些服务行业的信息,比如现在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会有交通方面的路况预报。但是这些信息还不够全、不够广泛,有的信息更新得也不够及时,在互动性方面也还有待发展。”王开玉认为,智慧城市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供决策层指挥协调城市的发展,用信息化管理和经营整个城市。

    “‘智慧城市’还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把城市中的系统实现互联,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测量、可以监控、可以预测,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在交通拥堵时期,我们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的不仅是哪条路拥堵、有多少车?还可以告诉相关部门堵的是什么类型的车辆、拥堵的源头是什么等问题,从而使相关部门弹性制定上班时间,有针对性地分流车辆。”王开玉以近期纽约一起飞机失事但无伤亡的案例,分析“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智慧政府在进行决策时的诸多优势。

    除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智慧城市”也可以提供给决策层大量的资料和分析结果。比如投入产业的布局上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产业,有没有什么目标;在企业投资上,智能技术可以计算出投入产出的比例。

    “智慧合肥”离你我并不远

    公交车还有几分钟能到

    在省城合肥,“智慧城市”的概念并非无踪可循。比如在交通方面,目前合肥市已经为BRT快速公交建设了专门的车道,实现了“道路优先”。经过“中国百万人口城市交通系统”项目的“BRT快速公交优先控制与调度”研究运用,等车人可以通过位于站牌的信息显示终端,知道下一辆开来的是几路车,还有几分钟它可以到达。同时根据路况反馈的信息可以科学调度,优先放行快速公交,让快速公交真正快起来。

    将来在城市交通系统建成后,系统还会将实时的路网情况发送给每一个终端,提供多种行车路线供人选择。在出租车上,也将有GPS终端可以通过行驶路线的车流情况,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进行判断。未来,合肥还将进行直升机与飞艇空中交通遥感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交通与环境污染检测研究、交通影响下的城市规划研究等各种高科技、前沿性的研究等。

    6万只电子眼覆盖省城

    合肥即将启动的摄像头联网工程,通过整合合肥6万多个公共摄像头的视频监控,在实现日常监控管理的同时,公安系统监控指挥中心可以随时调阅所有已整合的视频监控资源,并可进行集中录像。遇到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事件,能够实时监控、快速响应。除了在公共安全方面,这种“直播生活”还将影响到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保等多个方面,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全覆盖”,为社会各方面的生活提供功用。

除此之外,在政府日常工作中,内部网络代替了纸张成为各个部门联系、沟通、决策的主要通道。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一些服务性部门、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向市民传递信息,并进行即时互动。

    30万“智慧工人”优势明显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唯一拥有3个国家实验室的省会城市,仅次于北京,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独特的创新能力。在发展‘智慧城市’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前,安徽省、合肥市都提出过‘数字安徽’、‘数字合肥’的目标,与‘智慧城市’都有共通之处。”

    王开玉认为,合肥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00多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以及“信息化基石”的科学岛,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建立领导决策智能系统,从交通、人口、治安、水务、卫生等各方面实现所有系统的感知、互联互通乃至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处理好所有城市系统之间的内部关系,包括行政、商业上的业务协作,就可以更加智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更加合理充分地分配整个城市资源。

    画出智慧城“三步走”蓝图

    王开玉教授还描绘了打造智慧城的“三步走”蓝图。

    “智慧政府”是“大脑”

    作为整个社会行为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者角色,“智慧政府”是城市的“大脑”。通过建设智慧政府,能够促进政府体制改革以及政府事务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并能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能够以科学数据指标评价当代政府。

    目前,合肥市政府计划建立了政务专网,以行政审批电子化平台为核心的整合政府行动工程等项目,逐步提升自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力,拓展信息化应用,实现政务网升级改造、3G网络的应用推广和光纤入户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智慧产业”是“躯干”

    从2007年起,合肥开始注重省会经济圈的建设,2009年又更深入地提出了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的转变,更加具体地明确了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合肥的总体经济趋势还达不到智慧城市的要求,这就需要整个行业都“智慧化”,必须让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全方位渗透,做到各个部门都智能化,就是整个行业的智慧化。同时,全方位地用智慧驱动合肥中小企业提升产品的研发能力,运用信息化来提升工艺管控、加强内部管理、拓展潜在市场,从而得到很快的提升。

    “智慧服务”是“血管”

    在一个智慧城市中,智慧服务深入到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微血管网络,为市民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智慧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线和无线服务、政府和社会的服务,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来构建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同样,要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实现在线支付、学习、购物、预定和交易;做到极大地提升合肥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合肥的竞争力并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王开玉认为,“智慧合肥”不能仅局限于“数字合肥”,还要充分挖掘合肥的历史人文底蕴,梳理现实资源,把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群众性工作等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让城市、行业、企业和社会更加智慧,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0
相关文章